• 紫砂名家汪寅仙记我的启蒙老师吴云根

    ---汪寅仙 我的启蒙老师吴云根 一代宗师紫砂巨匠吴云根,是江苏省人民政府1956年命名为辅导员的七位老艺人之一。这七位紫砂老艺人是任淦庭、朱可心、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蒋蓉。20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是紫砂工艺厂的奠基人,为培养新一代的紫砂技艺人员,呕心沥血。他们以正规的方式,进行全手工的基础培训,经常用抽查、考评的方法激励学生的进取性,而且互相配合,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基本功。紫砂有今天,这个群体的作用,功不可没,永载紫砂史册。 四十八年前即1956年的11

    08/20
  • 一封来信

    ---富尔良编者按:下面刊登富尔良先生给陶协会长史俊棠时莱信,信中提到':吴阿根曾去日本传授紫砂技艺"的问题,希望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的知情者能提供线索或作进一步研究。史俊棠先生:你好! 您还记得我吗,我叫富尔良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日语教师。在90年代,曾先后去过宜兴,参

    08/17
  • 紫砂名家徐南浅谈对有关陶艺教育的思考

    陶艺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院校的陶艺教育体系大致分为生活类陶艺和表现类陶艺(即现代陶艺)两种,其中前者属工业设计范畴,后者是指一种风格化和个性化的,并介于传统工艺、绘画、雕塑之间的艺术风格类型,具有现代艺术所有的重要品格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从形式至内容都抽象化了,而且是人们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凝聚。由于国情、观念及体制的原因,处在磨合期的中国陶艺也面临很多的选择和冲突,在教育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显现出种种无序和失衡状态。 一、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现

    08/17
  • 紫砂名家郭若愚浅谈制壶名家朱石梅的生年

    ---郭若愚   多年之前,我曾见到朱石梅制锡橙一具,上有题字,一边题行书:"银腊暗移珠拍影,金莲归送玉堂 山。六八老人圣勒。"另一边题篆书:"咸丰七年闰五月,石梅造于袁浦。"石梅为朱坚号,清代制壶名家。于此得知朱石梅的生年是乾隆55年庚戌(1790),他制锡橙时在咸丰七

    08/17
  • 且将薪火试新茶

    竹炉茶具 吕尧臣作 通高117mm、口径83mm,杯高42mm,宽50mm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八个字,一落笔即成经典,苏东坡为文人的隐逸休闲生活,概括了一个绝妙的环境,松林雅集,竹炉烧水,烹茶而饮,四周松涛阵阵,茶香诱人……这个情状立刻成为其后的艺术家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题材。 苏东坡在他的另一首《汲江煎茶》里,把饮茶的氛围和细节感受说得更为具体和真切:     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台汲深情。  &

    08/17
  • 紫砂名家陈茹生砂壶人画亦风流

    ---陈茹生砂壶人画亦风流 宜兴砂壶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欢迎,尤其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文人不仅用她泡茶品茗,在摩掌把玩之余,还以各种方式赞美、歌颂她:除用文字记述、诗词题咏外,更有以壶人画、付诸丹青的。 清乾隆年间的尤荫就是这样一位文人。   &n

    08/17
  • 邱玉林:执著的“彩陶骄子”

    在宜兴现代艺术彩陶发展进程中,有一位被誉为“彩陶骄子”的人。这位陶艺家几十年坚持不懈,让原属于日用陶范畴的宜兴普通釉陶“脱胎换骨”,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陶艺门类——“新彩陶”。他,就是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宜兴彩陶工艺厂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邱玉林。在陶艺创作中,创新始终是邱玉林的追求。1977年,邱玉林以优异的成绩从陶校毕业,来到宜兴红卫陶瓷厂工作。当时,厂里生产的大多是泡菜坛、盐罐、砂锅等日用品。看着堆积在厂区内的坛坛罐罐,邱玉林想:这些东西,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陶瓷艺人就在做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在继承传

    08/14
  • 老壶友宋双才与紫砂情缘

    紫砂壶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器皿。由于紫砂的泥料可塑性极好,可以做成各种形状。一把紫砂壶由主体身筒,附件壶盖、壶钮、壶把、壶嘴、壶足这六部分组成。

    07/17
  • 吴春海:艺术的追求没有终点

    吴春海创作的紫砂壶,不仅具有艺术的美感,富含深刻的内涵,更是追求创新的效果,给人视觉上的新鲜享受。“一粒珠”就是其代表作,壶腹呈球状,饱满圆润,且平盖、无颈。

    07/17
  • 吴祥大的兵器紫砂壶

    紫砂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造型美而已,其中创作者通过紫砂壶所表达的那种精神,那种思想更是艺术美。由于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吴祥大的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战国竹简》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07/16
  • “宫廷派”紫砂艺术家:杨勤芳

    杨勤芳的老师在紫砂装饰上又被称为“魔术师”之称的吕尧臣。作为大师的得意弟子,杨勤芳不只是学习了老师花了10年时间研制的“吕式绞泥”,还把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达到了意境高远,心神合一的境界。

    07/16
  • 吴永宽紫砂艺术的微刻与双刀

    同样以段泥为原料制成的“秦权壶”,细腻的壶身,配以行云流水般的娟秀小字,而“上善若水”四字则分量十足。背面则别具心裁地以瓜果装饰,给壶增添了几分飘逸与灵动。“石瓢壶”是吴永宽颇为欣赏的传统作品之一,在“石瓢壶”上进行装饰也是古来有之。

    07/16
  • 鲍志强的镌刻艺魂

    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磨炼,鲍志强成了一名多才多艺的善于创造的陶艺家。他的陶刻手法全面,既能熟练运用传统技法,又根据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乱刀”这一新技法。他的书法也堪称功力深厚,山水花鸟画画得笔墨淋漓传神。这些都为他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7/16
  • 汪寅仙:紫砂艺术宜兴人应倍加珍惜

    尽管已经退休,她仍然埋头于创作中,要再创作些优秀作品出来,留给后人,启迪后人。近几年里,她,又创作出了“心手相连壶”、“生命之光壶”、“千禧壶”等。

    07/16
  • 胡洪明:镂金错彩 紫砂芳华

    胡洪明的古月轩陶艺工作室成立于1993年,这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创作和弘扬紫砂艺术的场所。一直以来,胡洪明以紫砂材质为载体,专攻金银丝镶嵌的装饰技法,并大胆借鉴工艺美术中的姊妹艺术。

    07/16
  • 徐元明:紫砂历练三十载方成大器

    除了壶,还有一小部分时间用在外围的知识补充与信息吸纳,参考书刊,古典的、当代的艺术作品,广有涉猎。看《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可以深入理解紫砂壶的骨感和转折,看《中国玉器》,可以体会紫砂壶的温润感和亲和力。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