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老艺人史志鹏的壶艺人生

    史志鹏先生创作的“圆松竹梅壶”、“松竹梅桩壶”、“松椿叠翠壶”等佳作,也与上述这件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简洁的造型设计,寥寥数笔的松、竹、梅装饰,借物抒情,把松、竹、梅美丽的身姿和高洁的情操,借壶艺作品留在了欣赏者的心中。由于这类自然天成的花塑器作品志鹏兄最为拿手和擅长,因而广受赞誉,被艺术界、新闻界称为“志鹏壶”。

    09/09
  • 由一把赝品壶想到的

    我的一位北京朋友很热衷于紫砂壶的收藏,因为是宜兴人,我就经常被他“请教”。

    09/01
  • 紫砂名家朱新洪怀念爷爷朱可心

    ---朱新洪云龙壶我的爷爷朱可心逝世整整20年了。前几天夜里,我又梦见了爷爷,他还是穿着那件老式的中山装,仍坐在那张我们一直给他保留着的泥凳旁,用那苍老的双手,细心地做着一把云龙壶。我在他身后轻轻地说:爷爷,您歇歇吧,还做壶呀!爷爷抬起头来,脸上挂着和蔼的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爷爷好久没做壶啦!你呢,壶做得不错了吧?我转身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捧着一把由我自己制作的云龙壶赶来请爷爷指教,可那张泥凳旁空荡荡的,已经不见爷爷的身影。 醒来是梦,更添对爷爷的思念。我深深

    08/21
  • 紫砂名家吴培林记到处云山是我师

    --吴培林在民间工艺美术行业,拜师学艺是新一代工艺美术人员向老一辈学习、掌握技艺和获取素养的重要途径,直接快捷地使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得到较好的传承,这种师承关系和优良传统应该鼓励和发扬。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指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和广泛性,每个人不论地位高低、贵贱之分、职业不同、学识深浅,但各持所长,总有值得学习的方面。 自古至今,大自然永远是人们学习和增长认知的源泉,所谓道法自然,中得心源。自然,是指与人相对应的外在世界,拜自然为师,是合于自然,任自然,以至掌握自

    08/21
  • 紫砂名家李昌鸿追忆恩师顾景舟

    ---李昌鸿 他,一生手不释卷、温文儒雅,文人乎?壶公! 他,修毕生之才情,淋漓尽致地倾泻在他所钟爱的紫砂艺苑里。 他,集众家之长,大展紫砂简约之风。若骨肉停匀,雅俗共赏之大亨,如莹洁圆满,精巧而不失古意之玉麟。 他就是他!紫砂现代的一座丰碑—我的恩师顾景舟。 顾景舟先生在中国紫砂薪传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他是振兴现代紫砂的第一位注目人物。顾壶结束了紫砂史上萎靡的旧时代,开始了雄浑、厚重、简约、大气的新时代,使天下爱壶人看到了紫砂艺术的新生。 而在紫砂磅礴发展却

    08/21
  • 胡叶记父女紫砂情

    ---胡叶从小到夫,见到爸爸的时间并不多,记忆中,爸爸是个工作狂。但是只要是他在家休息,哪怕是半个小时,总会见他那么人迷地手捧紫砂壶,美美地喝着茶。那样子、那神情,仿佛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为此,小时侯好奇的我还偷偷地喝过爸爸的茶,可那种涩涩的味道令我至今不明白爸爸如此钟爱用紫砂壶泡茶

    08/20
  • 紫砂茶壶 父亲

    ---李德龙我家里有一只筒型的紫砂茶壶,它尽管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物品一直珍藏着,它是我父亲生前使用过的器物。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三十年了,但这把紫砂壶始终伴随我左右,并不时地映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激励着我。 父亲是个编竹手艺人,他编织的竹凉席又细又密,让人睡了踏实。儿时记得父亲在编织竹凉席之前总是手持这把紫砂茶壶,用嘴对着壶口猛吸一下,鼓起双腮,使劲地对着已加工好的竹蔑喷射,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再开始劳作,日子久了,我见到父亲将要工作时,便屁颠屁颠地把紫砂壶斟满水,递给父亲。父亲那时会用慈祥的目

    08/20
  • 周爱珍记紫陶情结

    ---周爱珍儿时,最爱拽着爷爷的衣角,在残破不堪的青石板上躇珊而行。一路上,眼光随爷爷手中的那个茶壶的晃荡而起起落落。那是个长长的紫砂壶,没有柄,有两个耳朵,用一根铁丝穿好。它和爷爷形影不离。在小小的我看来,这壶和爷爷一样,苍老、朴实而又神秘。长大一点,可以独自在丁山阿姨家玩。那是个有很多瓦、盆、罐的可爱地方。当轮船靠岸时鸣笛响起,总可以看到立在码头接我的姨夫。黝黑的脸盘,壮实的身胚,和这地方显得那样融洽。姨夫没有孩子,我的到来,常让他笑逐颜开。姨和姨夫都在红星厂工作,所以这个陶瓷厂就成

    08/20
  • 宗志华简述我的紫砂情

    ---宗志华 爱上紫砂,迷上紫砂,一切皆是那么自然。出生在宜兴—一个地处江南,人杰地灵之地,一个被世人誉为陶之古都之地,我与紫砂的亲密接触也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极有耐心地等待一件紫砂陶作品的出炉,惊叹于她塑金象金,塑棉象棉的奇妙,也曾央求大人手把手地教着拿捏,相较于《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人公搓捏陶泥的经典浪漫场面,那时有的是难求的童趣和对紫砂艺术的虔诚。 有史记载,紫砂泥是未经污染的纯天然陶土,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具有相当的保健功能。因此,紫砂陶作为国人烹煮食

    08/20
  • 潘勇说壶缘

    ---潘勇闲暇时候,沏上一壶茶,一边品茗,一边把玩,不也乐意无穷?伴着丝丝茶香,仿佛把我带人了浩邀幽远的地方,而我手中的这柄提梁砂壶,似一道彩虹,把古今贯通,传递苍老与新鲜的故事。 我喜欢紫砂茶壶,源于它淳朴的质地、独特的构造、以及它的实用价值。 紫砂茶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

    08/20
  • Zheman的紫砂情怀

    ---Zheman深夜,沏一壶绿茶,望着指尖轻舞的烟云,每每想记录些什么,却又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生怕自己拙劣的文字,破坏了紫砂的灵性,破坏了茶原有的宁静。 依稀记得第一次喝茶是在农村,当时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和童年玩伴奔跑得大汗淋漓,急冲冲的跑到堂屋,抱起八仙桌上大茶壶,咕咚咕咚灌了个饱……至今,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喝的是什么茶,我只记得大口大口灌到嘴里的痛快,人口隐约有些涩涩的感觉。 大约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从江苏出差回来,带来一套紫砂茶具送给我们。一见面,我就喜欢的不得了

    08/20
  • 寻找心中的答案

    ---壶愿一切好象都是冥冥中注定的缘份.我特别喜欢紫砂壶,一直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在第一眼看到紫砂壶后竟会如疾如狂地爱上它? 在大学读哲学时,接触到了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说。海德格尔在《物》的那篇文章中,有一段著名的关于壶的讨论。他写到:壶是一种物,那什么是壶?我们说:壶是一种器皿,一种可以把其他东西盛在里面的物,壶能盛东西,是由于它的底面与壁面,而这种容器本身还可以让人通过曲柄把它提在手中,作为一种器皿,壶乃是某种自持,自立之物。这种自立显示出壶作为某种自给自足之物,或独

    08/20
  • 自古英雄出少年

    ---山谷 供春像 作者:徐秀棠宜兴西南湖穿父镇的密林深处,有古金沙寺遗址。 若干年前,我曾随老作家艾煊、海笑去那儿寻访遗址。在陶都,欣赏千种万类的紫砂壶,不能不对茶壶的发源地金沙寺产生好奇,也不能不对当年居住在此的、名不见经传的金沙寺的和尚和后来客居此地的少年郎供春,产生遥遥的敬重之情。他们两人同属紫砂壶开山鼻祖级的人物。 据记载,这个位于颐山脚下的地方,在唐代是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陆希声的别墅,人称陆相山房,后改为禅院;北宋熙宁三年,宋神宗赐额寺

    08/20
  • 紫砂名家王剑顾记景舟的紫砂艺术人生

    ---王剑顾 18岁投身紫砂事业,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20多岁赴上海仿古制陶,所仿清代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水盂因技艺高超,竟被作为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几十年后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他的提璧茶具为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矮井栏壶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唯一一件现代作品就是顾景舟的提璧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是中国紫砂界公认的紫砂泰斗。他以精湛

    08/20
  • 紫砂名家周圣希记我和顾景舟大师

    ---周圣希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业余爱好由月季花转向盆'景,玩盆景虽说是"一树二盆"但树材易得好盆难求。在"文革"以前,认为玩盆景是封资修的东西,丁山已多年不生产这类盆子。我只好经常跑古玩市场,也都空手而归。当时有一位市场工作人员主动与我搭汕。说道:"你既是宜兴人,为何不自己试作呢?"并介

    08/20
  • 紫砂名家吴荷珍记我的父亲

    ---吴荷珍我的父亲 今年是父亲吴云根(又名吴芝莱)诞辰一百一十二周年(1892年11月1969年7月),逝世三十五周年。我深切怀念父亲,并回忆其饱经凤霜、坎坎坷坷的一生。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菌家庭,从小很少读书,童年时的艰苦迫使他十四岁时就离开了出生地和桥来到蜀山,跟从师父汪升义学紫砂壶制作技艺。满师后正值清朝廷衰败,紫砂窑业不景气,靠紫砂壶制作难以度日,还曾做过搬泥工、挑过窑货,1915年,经陶业公司推荐去山西平定县平民陶瓷工厂任技师;从山西回乡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