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紫砂壶中的松,竟可以这么美!

2018-12-14

松,与梅、竹并称岁寒三友,古往今来中,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折腰,成了争相表达与诠释的意象。

紫砂中自然也不缺对松的诠释,无论是超写实的表现其斑驳肌理的效果,还是诠释其傲人的风骨,都尤其出彩。

无论是明清先辈,还是当代大家,在他们手下,以青松入壶,都演绎出各自不同的风采!

陈鸣远松段壶

宜兴紫砂博物馆藏

壶底阴刻鸣远,钤陈鸣远篆书方印

汪寅仙罗汉松壶


何道洪小松壶



裴石民松段杯




清乾隆松桩笔筒



何道洪盘松壶


裴石民松段壶



裴石民松段壶

2018北京东正成交价230万元

以上这些松壶,或斑驳嶙峋,或挺秀有神,全都艺趣盎然。看了这些壶以后,你好奇这些松壶都是怎么制作的吗?

松树的斑驳纹理怎么制作

松干的制作技法,分三个层次推上薄片泥,第三层更小一点,周围的感觉要自然活泼,顺势天成,不能太死太规矩,泥料的应用一般可以内外两层有所区别,俏色为之。

松树的小枝条,以贴竹叶的尖刀切出,用水粘贴到松干的枝梗上。

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

一把嶙峋斑驳的松桩壶,尤其是精工的艺术品,制作时间特别长。那么如何长时间使紫砂坯体保湿、吸湿,而不干掉呢?这就需要用到套缸,紫砂坯体保持温度的储存之所。


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

套缸,下半段隔层下存水,与上半层有小孔相通,缸盖上用油纸、塑料布封盖,下衬一层薄布,防止塑料吸湿成水滴往下掉。

所以缸里的湿度很大,为很多作品长时间地精加工提供保证。现在多以塑料箱代替,但一些传统艺人和讲究的人,还继续使用套缸。


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

一件壶坯有些发干的时候,一般的艺人会用一个小喷水壶,将水雾喷在壶坯上。

而壶艺大师的做法是,把壶坯放进套缸里,旁边放一块湿泥,利用湿泥散发的潮气,以及套缸底部漫溢上来的水汽,慢慢缓解壶坯的干燥。

这样的壶坯,通体干湿均匀,进窑烧制,不易开裂。顾景舟大师即是如此教授课业。


the end
相关阅读
金士恒:紫砂技艺海外传播先驱
这款紫砂壶,顾景舟爱不释手却终身未制
顾景舟的制壶之道:工于器,精于艺
紫砂艺苑的四位传奇女匠人
不输陈曼生、比肩陈柏亭,他是何人?
何道洪大师为什么被誉为“紫砂全才”?
壶艺泰斗顾景舟紫砂生涯的三大遗憾
百年紫砂史话:被岁月湮没的花器圣手冯桂林
何心舟:连顾景舟都称赞不已的紫砂大师
历史上最接近陈鸣远的紫砂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