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可以承载情愫的器物,紫砂器从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关注。仅在清代便出现了两波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的高峰。其一,便是广为世人所知的“曼生壶”,是由陈曼生与杨彭年等人共同制作的文人砂器精品。其二,则是由梅调鼎、任伯年、徐三庚等人领衔的玉成窑紫砂。
在黄龙山众多的矿料当中,国营宜兴紫砂工艺厂最终将底槽清、红皮龙、红棕泥、本山绿泥这4种矿料定位为专用原料。
要想使一把紫砂壶呈现出包浆莹润的效果,具体应该如何做呢?本文将从使用前、使用时、使用后三个角度,介绍宜兴紫砂壶的养壶技巧。
收藏紫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行为,必须了解当今的宜兴紫砂生态,了解紫砂工艺制作过程,了解紫砂原料的真实情况,甚至需要了解紫砂作者的人品德性。
如果说曼生壶是文人紫砂壶的一座巅峰,那么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玉成窑”紫砂,可称文人壶的第二波浪潮。
在宜兴紫砂壶中,陶刻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是紫砂壶装饰的主要形式,通过在壶上留下诗词歌赋、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使紫砂壶增加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内涵。
“我们祖辈都搞紫砂,我的祖母是我的启蒙老师。”64岁的顾景舟,在1979年接待香港罗桂祥访问宜兴紫砂厂的座谈会上,曾这样说过。可以说,真正影响顾景舟走上紫砂道路的人,是他的祖母邵氏。
2024年这一年,在拍卖场的落槌声中,十件紫砂精品以惊人的成交价脱颖而出,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交织着艺术与文化的复杂叙事。
用于泡茶的器皿,各种材质制成的品种繁多,有玻璃材质,塑料材质,各种金、银、铜、锡制成的茶器,以及瓷器青瓷等陶瓷壶,但是,用这些器具泡茶还是不能与宜兴紫砂壶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