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的紫砂壶,其名称往往代代相承。然而,当一件造型新颖的自创作品诞生时,赋予它一个既朗朗上口又深具紫砂意蕴的名字,便成为工艺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常常为此反复推敲,殚精竭虑,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这恰恰印证了为紫砂壶命名本身即是一门深厚的学问。
纵观紫砂壶的命名传统,我们可以梳理出几种主要的思路。
1.引申命名法
它不拘泥于对器物外形的简单描摹,而是从中提炼出抽象意蕴或哲思加以命名。这类名称往往蕴含着文学性,引人遐想。
恽志培制 井栏壶
例如,以古井栏为原型的壶,因“饮水思源”的寓意被赋予“思源”之名;以竹为主题的壶,称作“劲节清风壶”或“高风亮节壶”,顿时彰显出不凡气度;朱可心创作的梅花壶,取意于“只把春来报”的诗句,得名“报春壶”,意境悠远。
徐聪制 报春壶
生肖题材则寄托吉祥愿景,如“吉祥壶”(鸡年)、“兴旺壶”(狗年)、“三羊开泰壶”(羊年)。
孟小军制 三羊开泰壶
其他如寓意平安的“竹报平安壶”、描绘莲塘风光的“荷塘月色壶”、以及绞泥如水纹般流淌的“天际壶”(化用“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意),皆是由形入意,或富含哲理,或营造雅境,或暗藏诗情,深得文人雅士青睐,也是文人参与壶名创作的重要方式。
吕尧臣制 天际壶
2.象形命名法
此法直接依据壶身的具体形态命名,通俗易懂,观其名便能想象其形,应用极为普遍。
许兵制 掇球壶
传统圆器中的“掇球壶”,便因其形似两球相叠而得名;而“四方”、“八方”、“砖方”、“升方”等名称则直白地点明了方器的特征。
童健制 高八方壶
此法尤其适用于模仿自然形态的花货和展现规则纹理的筋囊货,如“僧帽壶”、“合梅壶”、“南瓜壶”、“八卦龙头一捆竹壶”、“鱼化龙壶”以及“玉兰六瓣壶”、“菊花八瓣壶”等。
周妮制 合梅壶
壶体的大小差异也可纳入命名,如“高僧帽壶”、“大合梅壶”。
王涛制 高僧帽壶
对于那些直接仿制特定器物的作品,如秦代秤砣(权)、井栏、柱础、竹简、博浪锥等,则径直沿用原物之名,称为“秦权壶”、“井栏壶”、“柱础壶”、“竹简茶具”、“博浪锥壶”。象形命名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广受欢迎。
黄开合制 秦权壶
3.历史典故命名法
紫砂壶命名还常从历史典故中汲取灵感,为其增添文化厚度。著名的“东坡提梁壶”,相传源于大文豪苏东坡的设计,附会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饮茶雅事。
范洪泉制 东坡提梁壶
陈曼生所制的“石铫壶”,其名则典出北宋周曾赠予苏东坡石制“石铫”的轶闻,曼生虽沿用其名,却在铭文中点明此乃紫砂新创。
曼生石铫提梁壶
即便是前述象形命名的“秦权壶”、“博浪锥壶”,也因其关联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张良刺秦的历史典故,而自然唤起人们的沧桑怀古之情。
徐元明制 博浪锥壶
4.拟人命名法
拟人命名将冰冷的砂壶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赋予其人格化的称谓。
潘持平制 萧山市隐壶
日本藏家奥玄宝在其《茗壶图录》中将此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所藏三十二把名壶分别冠以人名,如“梁园遗老”、“萧山市隐”、“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铁石丈夫”、“风流宰相”等,甚至为成对之壶取名“渔童”与“樵青”,并煞有介事地赋予姓氏字号,趣味盎然。
《茗壶图录》凌波仙子壶
传统作品亦不乏此法,如“寿星壶”、“笑婴壶”、“三友壶”、“西施壶”等。
纪豪杰制 三友壶
5.装饰工艺命名法
此外,紫砂壶独特的装饰工艺也常成为命名的依据。
何燕萍制 嵌泥汉方壶
例如,“八卦彩绘大壶”、“开光彩绘紫砂方壶”、“四方彩绘壶”等名称,既点明了壶的形制,也突出了彩绘装饰的特征;“锡色方础壶”、“包锡罩壶”则直接点出包锡工艺。
杨勤芳制 镶银双鱼乐云壶
而“红木镶嵌御包壶”、“贴花四方开光壶”、“泥绘束腰圆壶”、“绞泥中壶”等,则分别强调了红木镶嵌、贴花、泥绘、绞泥等装饰手法。
堵江华制 绞泥玉润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