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和谐之道

2025-07-10

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以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疾徐有致、婉转飘逸的线条构成,宛若凝固的音符。它不仅展现了线条本身所蕴含的秩序感与流畅和谐的韵律美,更妙在画中数十峰峦,姿态迥异;数十树木,情态万千;茂林村舍、渔舟小桥,彼此看似独立,却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存。恰似一群思想独立、个性鲜明的挚友相聚,虽各抒己见、观点纷呈,却彼此心照神交。这种“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呈现的和谐之美,令国人沉醉、滋养了六百余年。

周桂珍紫砂壶

周桂珍环龙鼎足壶

这种和谐之美的精神内核,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如源头活水汇聚成一条充盈着生命力的洪流,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回望紫砂文化五百年历程,正是得益于深谙传统文脉的文人与匠心独运的紫砂艺人的智慧碰撞,才得以不断演绎壶身、壶把、壶盖、壶钮、壶嘴等部件之间精妙的和谐共生。将这种和谐美视为紫砂壶造型艺术的灵魂所在,实非过誉。

谢曼伦紫砂壶

谢曼伦桑宝壶

紫砂壶和谐美的首要表现,在于其“自然”之美。此处的“自然”,并非指外在的天地万物,而是道家所推崇的“自然而然”之境。虽由巧匠精心构思,却宛若天成。

一把上乘的紫砂壶,绝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更不见矫揉造作的形貌。它如同优秀的书法作品,点画之间,气韵流畅,字里行间,疏密有致;又如上佳的水墨丹青,山水相依,浑然一体。壶的各个部件——身、把、盖、钮、嘴,彼此依存,附着于壶身之上,仿佛并非人工镶嵌,而是壶体自然生长而出。各部件形态虽异,却如五指之于手、五官之于面,变动其一,则整体的协调与和谐之美便荡然无存。

徐达明紫砂壶

徐达明矮石瓢壶

紫砂壶和谐美的第二重境界,是“中正适度”之美。传统造型的紫砂壶,如同一位行为端方之人,予人以堂堂正正的视觉感受,使人联想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古训。无论立置或静放,皆能不偏不倚,稳若磐石,仿佛即使遭遇外力猛烈冲击,也宁为玉碎,不为倾倒。其壶把内敛不张扬,壶盖谦和不压顶,壶钮含蓄不突兀,壶嘴流畅不显摆。

鲍仲梅紫砂壶

鲍仲梅黛珠提梁壶

当一把壶纯粹以器型为追求时,各部件的形态必由壶身的整体气质所统摄;当它旨在表达特定主题思想时,则部件形态服务于主题内涵。然无论何种情形,部件之间必须彼此补充,相互呼应。每个部件都具备极强的全局意识,同时又不失个性锋芒。它们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更懂得“适可而止”、“拿捏分寸”,这正是儒家“中庸”、“协调”、“中和”思想的生动体现。

邵顺生紫砂壶

邵顺生无垢壶

紫砂壶和谐美的第三重深意,在于其“整体”与“内在”之美。一把成功的紫砂壶,必然是形、气、神兼备。壶的各部分——身、把、盖、钮、嘴,绝不会喧宾夺主(除非某部分是为突显主题而设计)。对于鉴赏者而言,一把好壶在手,令人惊叹的绝非某个局部之美,而是其浑然天成的整体气韵与内在精神。这也体现了中西方审美取向的差异之一。

余伟辉紫砂壶

余伟辉天华雅品壶

譬如面对一位妙龄女郎,有人为其明眸所吸引,有人为其身姿而倾倒,这固然是美,但更多流于表象与感官。正如一位气宇轩昂的君子迎面走来,我们不会评说其哪个部位最美;一位携剑飘然而过的智者,我们又怎会去分解其身体之美?紫砂壶之美,正是这种整体之美、气质之美、精神之美。

周国强紫砂壶

周国强传炉壶

日本学者奥玄宝在其1878年所著的《若壶图录》中,为其珍藏的紫砂壶赋予了诸如“梁园遗老”、“萧山市隐”、“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出离头陀”、“凌波仙子”、“儒雅宗伯”、“铁石丈大”、“采薇山樵”、“风流宰相”、“逍遥公子”、“断肠少妇”等充满意蕴的名字,足见其对紫砂壶内在气质与精神风骨有着深刻洞见。

王康紫砂壶

王康三足乳鼎壶

紫砂壶所蕴含的这种内在气质美与精神美,凡心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华夏子孙,若能暂摒浮名之扰,暂离尘世喧嚣,皆能有所体悟。设计与制作一把紫砂壶的过程,即是传承先贤哲思的旅程,亦是调适身心、臻于和谐的修行;品玩一把紫砂壶的境界,便是与往圣先贤神交的妙境,是远离物欲横流的净土,是享受“万物与我为一”、身心和谐畅达的至高境界。

the end
相关阅读
紫砂壶的命名方式
邵氏家族紫砂艺术史
历史上的玉元素紫砂壶名作
紫砂界的7个世界纪录
容天壶的寓意和象征
壶必孟臣是什么意思?
紫砂壶钤印的要求和标准
紫砂壶印章款识的特点
中国宜兴底款印章的一厂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