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不仅是茶事雅器,更是承载匠心的艺术珍品。同书画作品上的落款一样,紫砂艺人也习惯在壶体特定位置留下印章作为身份标识。
在年代久远的老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壶的底部印有“中国宜兴”四字方章,那么,你知道这些都是谁的作品吗?
中国宜兴底款
在紫砂壶的制作中,印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个位置都有专门的印章,就连大小、位置和风格都要保持一致。
通常情况下,紫砂壶底部的印款是制壶者的名字,而印有“中国宜兴”的紫砂壶则较为特殊,这类作品的渊源可追溯至特定历史时期。
顾景舟制 中国宜兴款上新桥壶
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国营宜兴紫砂工艺厂(业内称“一厂”)出品的紫砂壶,特别是中后期的“文革壶”,常见此底款。
尤其是在七十年代外销高峰期,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紫砂工艺厂开始统一采用“中国宜兴”方章钤印于壶底,作为出口产品的标识,此制式延续近十载。
周桂珍制 中国宜兴款虚扁壶
这一时期,厂内生产模式呈现以下特征:
1.工艺标准化
无论艺人水平高低,均使用统一配方的泥料。除少量参展作品外,绝大多数为面向大众的工业化生产器具。
“文革壶”的成型方法有别于传统紫砂壶,部分或全部采用石膏模制坯,再加工成型,这样既提升制作效率,又可确保同款器型规格统一。
顾道荣制 中国宜兴款上松段壶
2.款识特殊性
此阶段的产品普遍舍弃了传统的壶底作者印款,而仅在壶盖内标注阴刻阿拉伯数字编码或楷书匠人姓名。这些标记实质为质检追溯标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款识。
李碧芳制 中国宜兴款线圆壶
现如今,中国宜兴底款的一厂紫砂壶,或是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或是归属于私人藏家,几乎不再在市面流通。部分作伪者为牟取暴利,对紫砂壶进行做旧处理,仿冒老壶出售。
建议藏家着重考察泥料火候、制作痕迹等工艺特征,结合历史档案资料谨慎鉴别,避免将工业制品误作名家珍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