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古名阳羡,以其独特丰富的紫砂泥资源,成为我国紫砂器制作的源头。宜兴紫砂壶的渊源可上溯至宋代,至明清臻于鼎盛,其间名家迭出,诸多经典壶型流传后世。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紫砂器总量约三百件,数量虽不算庞大,却多为历代名家手制,仅占院藏瓷器总量的千分之一,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
近年来,文房用具收藏热度渐升,尤其是紫砂文房器,凝聚了文人雅士与匠人的智慧结晶。现择取几件故宫所藏紫砂文房精品进行分享,其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1.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黄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回纹边饰,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
外壁描金堆绘打枣图。枝叶繁茂的枣树枝干粗壮,硕果累累,枣子已经鲜红熟透。一持长竿的老翁正哄着小孙孙打枣玩耍。老翁着深色衣衫,与小童的粉衫对比鲜明。小童的表情顽皮可爱,老翁深受感染。远景为坡地、树木,使画面具有辽阔感。
紫砂胎上的髹漆描金装饰在清雍正时期做得最好。此笔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饰,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所称赞:“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
2.紫砂花口花盆
盆花口,颈、腹、圈足随形,凸凹有致,如同花瓣。颈部外撇呈喇叭状。底中心有一出水孔。深栗色砂泥,泥质细腻,包浆光润。此盆造型硕大,丝毫没有歪塌变形,十分难得。
3.紫砂桃式砚滴
砚滴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
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
清雍正时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砚滴却并不多见。
4.紫砂描金堆绘山水人物纹大笔筒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口沿为髹黑漆地描金回纹,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黄色砂泥。
外壁描金堆绘山水人物图。画面展示了江南渡口的生活场景,江水辽阔,微起波澜,船老大正奋力驾驭一叶坐满船客的扁舟向岸边靠近。岸边渡口有人在等候渡船的到来,通往渡口的途中一骑驴的高士正匆忙赶路,家仆肩挑行囊紧随其后,他们的前方有人推着装满行李的独轮车,有人轻装荷伞急步前行。两岸草木葱茏,风光绮丽。
作者如同纸上作画,利用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水天一色的江面。人物的画法无比精妙,小如米粒的众多船客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画面具有雍正宫廷绘画清疏雅致的特色。
5.紫砂金漆云蝠砚
砚扁饼形,砚面突起形成砚堂,外环水渠为砚池,设计巧妙,造型简洁。砂泥呈深栗色,沉稳古雅。胎体致密滑润。口沿和外壁堆塑彩绘缠枝灵芝纹,描金彩朵云、寿字、飞蝠等纹饰,十分精致。砚底部内凹,满髹黑漆,乌黑莹亮。
此砚精工细作,采用雍正时创制的砂泥堆绘技法,具有宫廷御用砚品高雅富丽的特征。故宫博物院旧藏雍正皇帝御用紫砂砚仅此一件,原藏于清宫懋勤殿。
6.紫砂三折斜方花盆
花盆为三连斜方式,口边三折曲线,平底有二圆出水孔,下承八折角随形足。盆口以深栗色泥镶边,盆身为朱红色砂泥。
此盆形状采用三连几何斜方体,打破了花盆造型的一般规律,风格独特,别出心裁。
7.紫砂描金彩绘天鸡尊
尊作天鸡驮宝瓶式,天鸡腹中空,与宝瓶的底部相通,鸡首口部有出气孔。通体以白、绿两色砂泥制成,以金彩描绘花纹。
天鸡立于祥云之上,背托宝瓶,翅膀、鸡冠等部位施红彩。宝瓶上绘金彩祥云及“寿”字纹。此尊砂泥极细,装饰华丽,是乾隆朝宫廷御用文房清供之一。
8.紫砂凸雕夔龙花盆
花盆菱花式,板沿,菱花口,底有一出水孔,下承四云头足。栗黄色砂泥,细密光滑。腹部凸凹有致,有14条筋脉。腹中部一周凸雕4对虁龙,首尾呼应,生动活泼。
此盆造型优美,纹饰精致,是宫廷中栽种室内花草的用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时期的宫廷绘画《十二美人图》中即能看到栽种着花卉的紫砂花盆。
9.紫砂双螭福寿水丞
水丞圆唇口,扁腹,两对螭龙托珠为座。砂泥呈黄色,质地极为细润。外口下有回纹和云头纹边饰各一周。器身堆绘绿泥五蝠及双“寿”字,寓意“五福捧寿”。此器造型精巧华丽,为紫砂文玩中的佳品。
10.紫砂彩绘花鸟纹壁瓶
壁瓶半圆式,正面敞口鼓腹,背部平坦,颈后下方有方形小孔,便于悬挂。紫红色砂泥,细腻光润。
腹部彩绘莲塘花鸟图,池塘中水波荡漾,荷花盛开,几枝芦苇随风摇曳,一只水禽展翅从远方飞来。彩绘色调柔和,用色淡雅清疏,犹如一幅工笔绢画,令人回味无穷。
宜兴加彩工艺是在泥绘装饰的基础上吸取粉彩工艺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艺术,从清乾隆时期开始较为盛行。
11.紫砂粉彩四季花鸟图委角笔筒
笔筒呈方形、委角、直壁、平口。砂泥呈浅黄色。外壁四面以白、粉、黄、绿等色粉彩绘四季花鸟图:飞燕桃花、鹭鸶莲荷、双蜂戏菊、喜鹊登梅。
笔筒色调丰富,制作技艺纯熟,所绘花树摇曳生姿,禽鸟等轻盈灵动,顾盼生辉。以紫砂胎施以粉彩的做法在清乾隆时期大量出现。
12.紫砂树根式梅花花盆
花盆树桩式,外壁凸雕梅枝。紫红色砂泥,细腻光润。宜兴紫砂泥质的可塑性很强,早在清代初期,工匠们就开始仿照自然界的树根制作花盆,这种做法在乾隆朝以后十分流行。
此花盆胎体较薄,体型较大,造型自然,以梅枝作装饰更添情趣,是宫中用于栽种中型盆景的用器。
13.项圣思款紫砂梅花诗句杯
杯花瓣口,以梅根为柄,梅枝干为托。紫红色砂泥。外口沿刻写行书 “远声霜后树”,字体刚劲古拙。该杯以梅为型,构思巧妙,借梅之寓意表现文人的品质。
项圣思,清代著名紫砂艺匠,擅长制作桃实杯、梅花杯等玲珑精巧的文玩用品,技艺独绝,后世仿品极多。
14.紫砂泥绘花卉方花盆
花盆四方形,深腹,下承四折角条形足。栗褐色掺黄色粗砂泥。花盆外壁四面均有泥绘花卉装饰,优雅美观。
此花盆是宫中栽培兰花的常见盆式之一,由于要考虑其必须具备良好的透气性,所以砂泥的颗粒通常要比茗壶的砂泥粗糙许多,也因此而具有素朴自然的美感。
15.紫砂梅花鹿
姜黄色砂泥制成,一只小鹿睁大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鹿的毛色暗黄,通体布满白色梅花斑,双眼及四蹄皆为黑色,神情警觉,聪明可爱。
鹿与“禄”同音,寓意高官厚禄,因此明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此紫砂小鹿形态逼真,做工精致,代表了宜兴窑制作皇室御用文玩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