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墨绿泥汉君壶

2025-07-15

汉君壶,作为紫砂艺术史上的经典器型,其源流可追溯至清代中期。彼时,文人陈鸿寿与制壶名匠杨彭年共创“曼生十八式”,汉君壶便位列其中,奠定了其文人气韵的基调。

此壶式传承有序,晚清名家黄玉麟及当代巨匠如王寅春、周桂珍等均曾临摹或演绎。而在众多汉君壶佳作中,紫砂泰斗顾景舟早年所制的一把墨绿泥汉君壶,尤显独特与珍贵。

汉君壶

顾景舟汉君壶造型

壶形制承袭经典:壶体呈扁鼓状,由一立面与两面斜面构成,线条简洁有力。三弯壶流与耳状壶把遥相呼应,流、把与壶体肩线一气贯通,线面明畅舒展。壶盖采用嵌盖式,盖面自边缘向中央微微隆起,上置桥梁钮,整体造型舒展大方,器宇轩昂。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汉君壶

此壶最夺目之处,在于其选用的墨绿泥料。这种泥色在当时的紫砂作品中颇为罕见,色泽亮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其来源可能是订制者的特殊要求,亦或是青年顾景舟的匠心独运。

墨绿泥非天然可得,其调配比例、烧成火候均需制作者胸有成竹,方能呈现理想的最终效果。尤为难得的是,此壶胎体相较于顾景舟后期常见的作品更为轻薄,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成型与烧制的工艺难度,毫厘间的精准把控,尽显其非凡技艺。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汉君壶

虽为顾景舟二十岁出头时的早期作品,此壶已全然展露其日后成为一代宗师的深厚功底与艺术追求。整壶制作严谨,块面圆融饱满,线条流畅遒劲,透露出“雄健浑厚、精工细作、珠圆玉润、古雅质朴”的审美特质。

光素器型无遮无掩,对造型的精准、神韵的表达要求极高。此壶不仅形制精美,更在“形、神、韵”三者间取得了和谐统一,握于掌中,温润适手,堪称早期光素器的典范之作。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汉君壶

此壶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丰富的文化承载。壶身一面精心刻绘山水人物图景,意境幽远;另一面则刻有明确题款:“伯父母大人赐存 侄重骅敬赠 二十五年秋于阳羡”。这不仅点明了制作时间(1936年秋)和赠予背景,其字体亦遒劲有力。

这种将书画艺术与壶艺完美结合、并带有明确纪年和人事情缘的作品,在顾景舟存世之作中实属凤毛麟角,大大提升了其历史与人文价值。壶身落盖印“景洲”,底钤“武陵逸人”,正是他当时常用的印款。

顾景舟紫砂壶

顾景舟汉君壶

回溯顾景舟的学艺历程,他17岁开始接触紫砂,凭借过人的悟性、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刻苦钻研的精神,短短数年间便脱颖而出。1936年,他应邀赴上海郎氏艺苑仿古制壶。这把墨绿泥汉君壶,正是他此一时期艺术才华的璀璨结晶。

其印款“武陵逸人”,连同早期在家乡所用的“曼晞”及后来的“荆南山樵”、“荆山壶隐”,无不映射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正如紫砂大师徐秀棠所评,年仅二十出头的顾景舟,其文化素养已远超前辈及同侪,为其日后登顶紫砂艺术巅峰奠定了无可比拟的基础。

顾景舟紫砂款识

“武陵逸人”印款

顾景舟这把墨绿泥汉君壶,集经典壶式、罕见泥料、精绝工艺、文人刻绘、明确纪年于一身。它不仅是顾老早期艺术生涯中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有力印证了其青年时期便已卓然成家的非凡造诣,更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工艺难度,在紫砂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位置。其“稳重大方、韵味深厚”的气息,至今仍令人叹服,是解读顾景舟早期艺术风貌与成就的珍贵实物遗存。

the end
相关阅读
紫砂大师手下的牛盖壶杰作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矮石瓢壶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瓜梨壶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矮八方壶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匏瓜壶
顾景舟与任淦庭合作的段泥竹节壶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绿泥竹段壶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均玉壶
顾景舟紫砂代表作三足高腰线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