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名远,字鸣远,号石霞山人、壶隐,江苏宜兴上袁村人,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
陈鸣远画像
他既继承了明代紫砂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风格,又发展了精巧高雅的仿生造型技艺,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
此外,他开创了于壶体镌刻诗铭之风,创制了在壶盖内用印的方式,这也是鉴别明清前后紫砂茗壶作品的参考依据之一。
作为一代紫砂巨擘与花货宗师,陈鸣远作品中花器、光器及文房雅玩较为常见,而筋纹器传世稀少,尤为珍贵。今日,让我们聚焦南北两座重量级博物馆珍藏的陈鸣远筋纹杰作,跨越时空感受其匠心独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 菱花式壶
此壶灵感源于古代菱花铜镜。壶体以六瓣菱花纹样纵贯通体,上下呼应,毫厘不差,刚柔相济,非一般匠人所能企及。壶流呈一弯式,壶把顶部设飞扣提手,下部婉转收于腹壁。
盖面亦作菱花形,钮式与之呼应。凹凸棱线筋骨铮铮,线条顺势直落壶底,形成规整的菱镜平底。
俯视此壶,由上至下形成三重菱花层叠,节奏韵律之美令人沉醉。壶底镌刻“鸣远”款识,并钤“陈鸣远制”篆书方印。
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品鉴此砂壶镜影,亦如照鉴心性,每每赏玩,皆是精神洗礼与境界升华。
上海博物馆藏 | 弯棱形壶
壶身呈长圆弯棱状,宛若六瓣半瓜,泥质润泽细腻。平顶盖钮,底部承三圆饼形足,形制端方严谨。一弯壶流,壶把同样在顶部设飞扣,下部内敛收腹。壶底亦署“鸣远”刻款,钤“陈鸣远”篆书方印。
2016年,北京巨力秋拍中,一件与上博藏弯棱形壶形制高度相似的“佳意壶”,以1080万元落槌,加佣金后成交价达1242万元。
壶身筋纹舒展流畅,自壶嘴或壶把方向正视,尤见光影流转,张力饱满。壶嘴与壶把上微微凸起的中棱线,巧妙呼应壶身放射状的瓜棱线条,统摄全器气韵,令气势浑然贯通。
上博弯棱形壶与佳意壶基本一致,细微差异主要在于壶身筋纹的细节表现及落款部位。佳意壶另题铭“从来佳茗似佳人 坡公句”,语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此铭文以隶书呈现,在陈鸣远传世作品中极为罕见,有别于常见的行楷书风。此东坡名句亦见于《茗壶图录》所录“风流宰相”鸣远壶,然两者书体笔意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