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艺术星河中,当世人仰望陈鸣远这颗耀眼明星时,殊不知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象形器巨匠——冯桂林,正悄然隐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这位如流星般划过民国紫砂夜空的天才匠人,以三十九载春秋铸就两百余件传世杰作,在竹影梅魂间谱写了一曲清雅绝唱。
冯桂林紫砂壶:松鼠葡萄桩套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五岁的冯桂林以天赋异禀之姿考入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成为紫砂行业首批接受系统训练的艺徒。
在程寿珍、范大生等宗匠门下,这位少年奇才甫入行便技惊四座。其仿制范大生金奖作品合桃壶时,竟能于方寸间注入更胜原作的灵动气韵,令师长们惊叹此子必成大器。
冯桂林紫砂壶:提梁壶
【从匠人到大匠的蜕变】
传习所五年淬炼,冯桂林以全科魁首之姿毕业,成为汪裕泰、吴德盛等顶级商号的争抢对象。
在西湖孤山汪氏别墅制壶期间,这个来自宜兴乡间的青年完成了关键蜕变——从精研古法的仿器圣手,到师法造化的写意宗师。
他常驻足孤山放鹤亭,观修竹凌云之势,赏寒梅傲雪之姿,将江南文人骨子里的清雅气韵悄然化入壶艺。
冯桂林紫砂壶:捂灰线圆壶
【竹魂入器开新境】
冯桂林的四方竹段壶堪称其紫砂艺术史转折之作。此壶以半剖竹筒为骨,巧取方中蕴圆之态;壶把处斜逸旁枝,与回旋竹叶构成园林框景般的虚实意境。
更绝妙处在于将竹节肌理与光素器面完美交融,既得自然之趣,又显文人格调,开创了文人花器的全新审美范式。沪上收藏家争相竞购,谓其壶“一握在手,如见板桥墨竹”。
冯桂林紫砂壶:四方竹段套组
【梅魄铸器见风骨】
若说竹器显其文心,梅桩系列则尽展冯氏铮铮铁骨。以夸张写意手法塑虬曲梅干,皴擦技法摹写风霜蚀痕,却在花萼处施以工笔细描。这般“大写意中藏工笔”的绝技,恰似徐渭水墨与宋人院体画的完美融合。
观者既能远望感受到朔风呼啸的磅礴气势,近观又可细品每处细节的精微刻画,这种双重审美体验至今仍为紫砂界所称道。
冯桂林紫砂壶:双色梅桩壶
【乱世绝唱】
正当创作力臻化境之时,战火硝烟吞噬了江南的宁静。这位嗜壶如命的匠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仍坚持产出。
1946年正值创作盛年时因病逝世,年仅39岁。紫砂同业公会为其举办隆重葬礼,当地报纸刊发专题悼文。
冯桂林紫砂壶:传炉壶
今人重读冯桂林,不仅惊叹其二十余年创作生涯留下的庞大艺术遗产,更震撼于他在传统与创新间的精妙平衡。那些浸润着江南烟雨的竹节梅桩,既是自然造化的深情告白,更是文人精神的立体诗篇。
当我们拂去历史尘埃重新审视,这位早逝的天才何尝不是用生命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在传承中创新,于方寸间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