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金士恒:紫砂技艺海外传播先驱

2025-05-12

金士恒,活跃于清代咸丰至光绪时期,以制作日用陶器著称,尤擅陶罐、坛缸等器皿。其艺术突破体现在独创“蛹壶”——以白泥为材,造型兼具壶与坛的特征,形态奇崛却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金士恒紫砂壶

金士恒制并刻 紫泥延年对壶

这位匠人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明治时期受邀赴日本常滑地区,在当地设立工坊,系统传授紫砂技艺,被日本陶艺界尊称为“陶业祖师”。

金士恒紫砂壶

金士恒制 紫泥五铢壶

作为中国紫砂技艺海外传播的开拓者,金士恒的籍贯与生平在紫砂史上始终存在悬疑。只在紫砂界权威著作《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中明确记载其“字子友,清代光绪年间紫砂名工”。

金士恒紫砂器

金士恒制 风炉、茶则、公道杯、巨轮珠壶

宜兴紫砂器东传日本的历史可追溯至江户时代(1600-1867)末期,这类被称为“东洋装”或“朱泥器”的茶具中,尤其以镌刻“惠孟臣”、“陈鸣远”等中国匠人款识的小壶备受推崇。

金士恒紫砂壶

金士恒款 朱泥高圆壶

据记载,明治十一年左右,常滑陶工鲤江高须力邀宜兴紫砂名手金士恒赴日授艺,由此揭开中日陶艺交流的重要篇章。

金士恒紫砂壶

金士恒制并刻 朱泥诗文壶

光绪四年(1878),金士恒携友渡海赴日。这位紫砂艺人在异国甫一亮相便引发轰动,其演示的全手工打泥片镶接成型技艺令日本弟子目眩神迷。

当首把形制圆润、气韵生动的紫砂诞生时,金士恒以竹刀在壶底刻下“大清金士恒制”六字铭文,泥屑纷落间成就历史印记。

金士恒紫砂器

金士恒竹根雕诗文印盒

旅日期间,金士恒系统传授“打身筒”成型技法和陶刻装饰工艺,培育出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等本土匠人,推动常滑朱泥制作实现质的飞跃。

金士恒紫砂壶

金士恒制 四足白泥壶

百余年后的昭和六十年(1986)常滑市民俗资料馆举办“金士恒展”,从展品中可以看出他指导出的茶壶均为煎茶小壶,器身多见率性行书镌刻与写意梅竹纹样,延续着清代文人壶鼻祖陈曼生的遗韵。

金士恒紫砂器

金士恒书法竹臂搁及椰壳水呈

据日本《砂艺掇英》一书所载,常滑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长都筑万年在开展仪式上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位跨国匠师在东亚陶艺史上的不朽地位:

“自古以来,一直以制造大型粗糙陶器为主的制陶地——常滑,终于出现了像茶具这样精美的陶器,其背后必然有广阔、深远的文化积累,否则就是形式上的模仿,不可能出现制品本身所具有的根本魅力。而指导这一最根本部分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金士恒先生。”

the end
相关阅读
这款紫砂壶,顾景舟爱不释手却终身未制
顾景舟的制壶之道:工于器,精于艺
紫砂艺苑的四位传奇女匠人
不输陈曼生、比肩陈柏亭,他是何人?
何道洪大师为什么被誉为“紫砂全才”?
壶艺泰斗顾景舟紫砂生涯的三大遗憾
百年紫砂史话:被岁月湮没的花器圣手冯桂林
何心舟:连顾景舟都称赞不已的紫砂大师
历史上最接近陈鸣远的紫砂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