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纹样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这些装饰艺术符号在中国历经发展、演化,形成一定的固化范式,被广泛运用于服饰、家具、陶瓷、玉器等日常用品中,成为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间手工艺的紫砂器,其图案及技法长期受到传统装饰元素的影响。历代紫砂艺人在作品之中使用的传统纹饰相当繁多,其中包括回纹、云纹、卷草纹、如意纹等。本文将着重介绍回纹这一基本几何纹样。
回纹
回纹,因形状类似横竖折绕的“回”字形而得名。“回”,《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描述:“转也。从口,中象回转之形。”即“迂曲”、“回旋”的意思。
回纹的出现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根据可考资料,最早见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上。
回纹的风格简朴凝练,在商代作为主要装饰纹样被大规模地运用在青铜器上,使得青铜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
青铜花卉回纹长方盘
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沿用并发展了回纹的装饰样式,形成了曲折、三角、钩连以及菱形、方形等多种变化样式。
汉唐时期,伴随着青铜器的消逝以及花草纹的盛行,回纹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直至宋代复古运动的兴起,回纹所特有的朴拙之美,使得它重又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周桂珍 回纹双圈壶
明清两代,回环反复、延绵不断的回纹因其“生生不息”、“富贵不断”、“福寿延绵”的美好寓意,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建筑、陶瓷等用品的制作之中。
时大彬 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执壶
明代时大彬的“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执壶”,就将回纹运用到了紫砂器上。此壶以紫砂为胎,外髹朱漆,颈部装饰有工整的回纹,精工细雕,装饰华丽。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御制诗壶”上也可见到回纹的身影。
清乾隆 御制诗壶
紫砂泰斗顾景舟创作的“云肩如意壶”,也是运用回纹进行装饰的典范之作。回纹装饰于子母口的边沿,增加了壶身的美感和造型的气度。
顾景舟 云肩如意壶
在制作手法上,紫砂壶上装饰的回纹通常采用“戳印”手法呈现,具体做法是,预先将“回”字纹刻于准备的印板之上,然后在制作好的紫砂坯体表面,用印模压出花纹,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力均匀,以避免最终的效果深浅不一。
回纹通常装饰于器皿的口沿、肩部和底部,围绕器皿通转一圈,起到点缀或过渡的视觉作用。
淘壶人馆藏【回纹装饰】紫砂壶
陆小强制 云肩如意壶
许兵制 三足云肩如意壶
衍古造器 大口回纹三足圆鼎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