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明代紫砂壶艺术的三个阶段(一)

2024-06-11

明代是紫砂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根据艺术特征的不同进行细分,可以将明代紫砂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朴雅妍媚的初创期

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是缸、坛、罐、瓮之类的日用器皿,只有金沙寺的和尚能做紫砂陶茶具。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创始篇”里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

吴骞有诗曰:“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里所说的“白足禅僧”,就是紫砂茗壶的创始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流传。

吴经提梁壶

有据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吴经提梁壶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紫砂茗壶由日用陶器脱胎而出,并与日用陶分道扬镳,走上艺术化发展道路,约在明正德年间,即由金沙寺僧、供春所开创。

在紫砂茗壶的初创期,宜兴陶人开始掌握紫砂泥的特性,能够制成泥片,而且吸收了宜险缸、瓮、漆器和家具等其他器物的制作工艺,并逐渐形成了“捏塑法”、“打身筒”和“镶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甚至采用了造缸时借用模具辅助挡坯成型,故有“供春更斫木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之说。当时的紫砂茗壶大都混于缸瓮陶窑附烧,故多有“飞釉”和“火疵”等缺陷。

供春树瘿壶

供春(明)制、裴石民(民国)配盖 供春树瘿壶

金沙寺僧,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宜兴湖㳇金沙寺和尚,过去都不知道他的法名。《中国美术辞典》陶瓷篇的“陶瓷家”栏目里,曾提到供春于正德年间随侍主人到宜兴金沙寺,“向寺僧静智和尚学习炼土制壶技术,久经钻研,技艺纯熟精练,后来以制壶为业……”“静智”是否就是那位金沙寺僧的法名呢?

据陶业中人说:“僧闲静有致,时常和做缸瓮的陶工在一起,制壶选紫砂细泥捏成坯胎,用规范成圆形挖空其中腹,然后加上流、把、的、盖,附在窑中烧成,大为人们所喜用。”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的茗壶著作里都未见记载。看来寺僧当时所制的壶,只是供一时之用,未必想藉此留名,成壶史的功勋人物,故所制茗壶,既未款署,也不钤章。所以,后世即使遇见他的作品,也无法辨识。

寺僧制壶的方法也比较简单,所制式样,似乎只有圆形的一种,据说尝以指螺纹为标识,而供春则开始在壶上署名。紫砂壶的制造,从金沙寺僧到供春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供春六瓣圆囊壶

明·供春 六瓣圆囊壶

这时期紫砂茗壶的传世之作,见于著录但无款识的有三件:一是披云楼壶,发掘于佗城西郊明冢,制作粗朴,四周釉类斑驳,且现竹削纹,盖钮无孔,全身现古瓮缸之银光色。其二是味茶庵壶,乃大中之遗物,大中即明正德年间隐居不仕的柳佥,吴人,号安愚,又号味茶居士,室名味茶庵。其三是寒绿堂壶,此壶是彭年旧物,彭年是明代兴州人,字孔嘉,号隆池山樵,以诗词名世。寒绿堂壶后归袁寒云(袁世凯次子),袁逝世后,此壶不知散落何处。

以上三壶,正和金沙寺僧、供春同时,但壶上没有署款,是否出自这两个民间艺人之手,有待进一步查考。

供春本是宜兴当地一位读书人吴颐山的书僮。吴颐山,名仕,字克学,颐山是其号,正德二年解元,正德九年进士。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其时他带了供春借住金沙寺闭门读书,供春看到寺僧制壶,就在服侍吴颐山的闲暇,暗中悄悄学习寺僧制壶之法,取得成功。供春还“斫木为模,削竹为刃”,创造制壶工具,改进制壶技艺。

供春作品目前存世还有两件:一件树瘿壶,今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六瓣圆囊壶,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传说金沙寺僧临终坐化前,曾授供春陶艺秘诀三卷,复授洗手泥半盂,乃平生数十年之所积,泥细密无间,实属世间珍品。供春专心钻研,日久终成名壶。供春壶胎薄质坚,造型俊俏,故《阳羡茗壶系》记载,供春壶“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供春作品成为后世的楷模,为紫砂茗壶制作的专业化、艺术化奠定基础。

董翰赵梁壶

明·董翰 赵梁壶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手有董翰、赵梁、时鹏、元畅,均活动在明嘉靖、隆庆年间,称为“四大家”。

董翰,号后谿,所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创制萎花式壶,以文巧著称。赵梁,一作赵良,所制壶多提梁式,以古拙朴实见长,传统提梁壶为赵良首创。时鹏,又作时朋,所制壶以花瓣式最擅长,典雅拙朴,传世有水仙花六瓣方壶,底款“时鹏”楷书款,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元畅,或作元锡、袁锡,善制花瓣式壶,亦以古拙闻名。

四大家制壶风格,以董翰文巧而三家多古拙,如今只有时鹏尚有一件作品传世外,其余三家均已无作品存世。

李茂林菊花八瓣壶

明·李茂林 菊花八瓣壶

明嘉靖、隆庆年间,与四大家同时或稍后,还有一位制壶名手李茂林,名养心,茂林为号。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擅制小圆壶,妍媚朴致,世称名玩。因排行第四,故又有“小圆壶李四老官”的雅名。李茂林开创了“以瓦缶装紫砂壶入窑烧造”的技法,改变了原来紫砂茗壶直接入窑烧炼的传统方法。茗壶先装入匣钵,然后再入窑烧炼,就避免了沾染缸坛“飞釉”、“釉泪”,提高了紫砂茗壶烧炼的质量,是紫砂壶烧炼技术的重要进步。李茂林作品现今传世仅见一件菊花八瓣壶,底钤“李茂林造”楷书阳文方印,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四大家的作品流传至今已是风毛麟角,他们创作的菱花式、花瓣式等壶式造型,壶艺史上称之为筋纹器或筋囊式,其造型特点是将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把日常所见的瓜棱、花瓣等形象,精确严格地组织于壶的结构中,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艺术性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成为紫砂壶的传统壶式。

the end
相关阅读
现今仅有的4位国家级宜兴紫砂非遗传承人,他们是谁?
范洪泉特大东坡提梁壶的创作背景
顾景舟紫砂壶测绘手稿(下)
顾景舟紫砂壶测绘手稿(上)
在紫砂器上钤印一般有何要求?
关于紫砂陶刻,你了解多少?
鉴壶必看:明清民国著名艺人紫砂壶印章款识合集
紫砂界国大师汪寅仙的弟子有哪些?
紫砂七老之一蒋蓉的弟子有哪些?
曼生紫砂壶为何能成为传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