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清代紫砂壶的工艺特征:华丽竞艳

2024-06-04

清代紫砂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品种日益增多,造型丰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几何形,壶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色仍为主体,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制壶技艺、装饰手法都有新的创造和发明。

这时期的著名艺人,有在雕塑及款式方面取得独特成就的陈鸣远,有善仿古式并以竹刀代笔镌刻壶铭书画的陈曼生,有以精巧取胜的杨彭年、杨风年兄妹,有以浑朴见长的邵大亨、黄玉麟诸名家。他们毕智穷工,技艺辉煌,传世作品都美妙绝伦。

这些名家巧匠的艺术品,在清代已极为珍贵,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壁,贵为珠玉。

陈鸣远紫砂壶

清代紫砂壶:陈鸣远东菱瓜壶

自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为止,是紫砂茗壶造型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装饰风格也发展到顶峰。制壶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壶形日新月异,不仅作为每年贡品进献朝廷,还运销海外。

这时期的紫砂壶艺术,以陈鸣远为代表。陈鸣远是继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他继承了明代的余风,并且开创了清代壶艺的新风貌。在这段时期,紫砂茗壶的造型开始有了改变,就是筋纹器型与自然形体相融合,而后再被自然形体所取代。

紫砂茗壶的装饰手法空前多样,除了继承明代的镌刻壶铭书法以外,还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簇花、粉彩、珐琅彩、炉均釉、搅泥、镂空、包漆、包锡、镶玉、磨光等多种工艺手法,因器思变。特别是泥绘及彩釉装饰有着极高的成就。

自清初以降,制壶艺人的名款常以图章形式留于壶底及壶盖内,也有择刻诗词并留年款的。

清代紫砂壶

清代紫砂壶:清康熙御制款 掐丝珐琅壶

清代紫砂茗壶的制作,一方面由于工艺日益精进,制品日趋完善;另一方面紫砂茗壶的装饰,采用浮雕、印花、贴花、加釉加彩等工艺,日趋华丽,适应宫廷皇室的奢华风尚。因此,紫砂茗壶也被宫廷看重,最终成为贡品。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了这些情况,如雍正四年(1726)十月十二日,“……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照此订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又雍正十年(1732)十一月十一日,“太监……交宜兴壶四把,外画洋金花纹。传旨,此壶画的款式略蠢些,收小些,做好样呈览……”。乾隆时档案更有以宜兴壶作正式贡品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五日,“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制诗紫砂茗壶、紫砂茶叶罐等,还有乾隆外出时携带的成套紫砂茶具,用一藤编提盒盛装,有壶、罐、炉等。

清代紫砂壶

清代紫砂壶:清乾隆 “荆溪自省”款炉钧釉汉方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茗壶的造型丰富多样,传统的几何形圆器继续得到发展,方器非常流行,筋纹器造型仍普遍制作。此外,由于写生技巧成熟,仿生的自然形体造型蓬勃兴起,留下了许多状物形精致入微的精品佳作,开创了一代宜兴紫砂秀丽、工雅的壶艺风格。

曼生紫砂壶

清代紫砂壶: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珠凤团壶

嘉庆、道光年间,紫砂茗壶的制作由于文人士大夫的直接参与和提倡,在造型与装饰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浓厚的文人趣味,壶艺风格为之一变,一扫乾隆时注重艳丽妍巧的风气,式样转趋典雅古朴,盛行刻画装饰,书法、绘画、篆刻成为主要装饰手段,与之相适应,茗壶造型也变为以几何型为主,壶体光洁,线面简练,扩大了壶体的装饰面积,更宜于书、画、铭文、篆刻的表现,使紫砂茗壶的书卷气、金石味更浓烈,造壶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子冶石瓢壶

清代紫砂壶:清嘉庆至道光 瞿应绍子冶石瓢壶

文人参与制壶,是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虽则前代已有,但唯此时期独盛,而且成为紫砂壶艺的主流,给予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首创者为嘉庆时文士溧阳知县陈曼生,后继者有瞿应绍、邓奎、朱坚、乔重禧等一批文人。这类紫砂茗壶的壶底部、壶盖内、壶身上常留下定制者、制作者及刻书画铭文装饰者的名款。

锡包紫砂壶

清代紫砂壶:清道光 瞿应绍、朱坚合制 锡包半月壶

曼生壶对紫砂壶艺术化的贡献大致有三点:第一,创作了一批具有文学意义的壶铭,提高了紫砂茗壶的文化价值;第二,把篆刻用于紫砂茗壶装饰,使茗壶成为成熟的艺术品,增添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第三,设计创新了一批新壶式,使几何形壶式获得突出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茗壶的造型艺术。

the end
相关阅读
民国四大紫砂品牌,其中一家如今仍屹立不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紫砂艺术发展史上的两大流派:宫廷紫砂与文人紫砂
瞿子冶紫砂陶刻中的文人意趣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难的壶型:传炉壶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平衡的壶型:水平壶
如何鉴别一把紫砂老壶?
著名的“晚清紫砂八大家”是哪八位?
紫砂史上著名的父子高手(九):“毛氏各异”毛国强&毛子健
紫砂史上著名的父子高手(八):“吕氏二雄”吕尧臣&吕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