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半瓢

曼生半瓢

曼生半瓢

半瓢壶也叫曼生壶,以半瓢为器身,流短而直,把成环形。半瓢壶是清代江苏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金石学家、与宜兴相邻的溧阳县知县陈曼生合作的作品,是研究陈曼生造壶的重要资料。

半瓢壶也叫曼生壶,以半瓢为器身,流短而直,把成环形。

曼生半瓢壶是清代江苏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金石学家、与宜兴相邻的溧阳县知县陈曼生合作的作品,是研究陈曼生造壶的重要资料。

曼生半瓢紫砂壶图片

半瓢由来

清代陈曼生所制砂壶。嘉庆二十一年,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

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

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曼生半瓢紫砂壶

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

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壶随字贵。

曼生壶前后究竟制有多少,这是紫砂茗壶爱好者所关心的。

今传世见有两把镌刻制壶编码的曼生壶,其一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铭制“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频迦。

”把下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其二就是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曼生半瓢壶

陈曼生制壶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印“阿曼陀室”,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

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采用捏造法,随手制成,自有天然风致。其作品印有“杨彭年”、“彭年”或其字“二泉”。

在鉴赏杨彭年作品时,应注意区分杨氏与另外三位名字与其相近,同时也对紫砂陶艺作出过贡献的文人作品,如彭年字孔嘉,号龙池山樵、龙池山人。

明正德六年进士。精于书法,与文征明以词名世。

邵二泉工镌壶铭。紫砂陶匠邵景南制作的紫砂壶多由“二泉”刻字。

半瓢壶,流短而直,把成环形,盖上设弧钮,壶身由上而下依次变大,至壶底呈较大接触面,因此器型极为稳健,成为极为稳重的形态。

壶盖、盖钮与腹呈相似的壶型,壶柄略微呈倒耳状,典雅古朴,造型朴掘。

 名作欣赏 

▲陈曼生铭 杨彭年制 曼生半瓢紫砂壶图片

1977年,上海博物馆在金山县收集到一把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出土于清代王坫山墓中。壶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嘴长3厘米、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以竹段、竹节、竹叶作装饰,壶身稳重挺拔,壶嘴刚直遒劲,灾盖合口严密。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1977年以前未见过出土实物,传世多有赝品,为此,王坫山墓出土的这件曼生壶十分珍贵。

壶身铭文:宜春日强,饮吉。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另有一壶铭文: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相关作品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