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紫砂装饰工艺 陶刻

2023-12-19

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过刻画有猪纹的黑陶钵。整器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

在钵外壁分别以写实的手法、均匀的线条刻绘了猪纹,形态逼真,四足蹒跚而行,头向前垂,双目圆睁,正在寻觅食物。长条形的腹部微微发鼓,身刻圆圈纹和叶纹。猪的鬃毛簇立,小尾下卷与身腹上的图案混为一体,相当协调。

猪纹黑陶钵(浙江博物馆藏品)

紫砂壶的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即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已成型的坯体上,装饰文字与图案,俗称“陶刻”。最早见于元代,有“且吃茶,清隐”5字草书壶铭。

先用毛笔书画后再按墨迹镌刻称“刻底子”;将书画稿复写在坯体上再依样镌刻称“印刻”;无预先书画直接在坯体上镌刻称“空刻”。镌刻后不上色称“清刻”;镌刻后再着色称“色刻”。

宋代即有坯手用竹刀在壶底刻留自己的名款,元末明初紫砂器身已有刻字。明万历年间,原在江西景德镇刻瓷的陈仲美,到宜兴制作紫砂壶,他把刻瓷艺术和紫砂壶艺巧妙融合,开创了紫砂陶刻新尚。

随着文人介入制壶,陶刻的内容从以落款为主变为以刻铭为主。清代陈曼生镌刻题词书画于专门设计的紫砂壶上,世称“曼生壶”。

朱坚 石瓢壶(刻梅)


瞿应绍 子冶石瓢壶(刻竹)

紫砂壶上最初出现的图画是文人画,如朱坚的梅花、瞿应绍的竹。其后,黄慎、吴昌硕、任伯年、于右任、蔡元培以及唐云、亚明、朱屺瞻、冯其庸、华君武、韩美林等,都笔涉砂壶,寄情陶刻。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图案皆可入画,楷、草、隶、篆、钟鼎、石鼓等书体均能镌壶。

顾景舟 瓜梨壶(刻绘花鸟图案)


顾景舟 木瓜壶(刻绘博古纹饰)

中国画有“十八描”法,用线条表现形体。曹仲达、吴道子的白描人物画,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紫砂壶陶刻正是以刀代笔的壶体“白描”。纸是平面的、二维的,而壶是立体的、三维的。紫砂壶坯又含有一定的砂粒,壶表明针光过后结构很紧,运刀技法失当则易造成“崩片”,湿坯受力不当也会出现变形。陶刻艺人在走刀前需成竹在胸,才能一气呵成,有节奏、有顿挫。

紫砂壶陶刻的本质是“以刀代笔”。刻字分划、竖、撇、踢、捺五笔:刻“划”笔,刀先下后上;刻“竖”笔,刀先左后右;刻“撇”笔,顺刀在先,逆刀在后;刻“踢”笔,逆刀在先,顺刀在后;刻“捺”笔,刀先上后下。

书法中的虚实,绘画中的浓淡,金石中的爽利,尽在弧面的壶身上简约而不简单、精微却不细碎、粗犷而不粗俗地用刀痕表现。



-淘壶人紫砂艺术馆馆藏【陶刻】作品-

1.谭泉海 玉润壶

谭泉海紫砂壶

此件玉润壶,原矿老料底槽清为胎,色泽古雅,壶身造型为谭氏经典器型,大容量700CC,高身筒,口径饰以云肩线,盖面穹隆,桥钮上套玉环,增添几分灵巧之意,壶流若短鸽颈,圆耳执把线条流畅,整器比例协调,敦厚古雅

壶身陶刻装饰,正面刻“聊以逸兴”,一侧落款“惠风和畅,云水襟怀,岁次癸未年金秋,泉海铁笔”;反面刻绘蕉叶、翠竹、鸟儿,笔触古朴,刀法精到,典藏臻品也。


2.李碧芳 井栏壶

李碧芳紫砂壶

此件井栏壶,为李碧芳选用原矿老紫泥精心制作,壶身有谭泉海大师笔刀镌刻为饰,锦上添花,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造型仿水井栏杆而作,筒状壶身上敛下丰,静默耸立,气息沉稳而不凝滞,大气中又不失文雅,嵌盖微鼓,严密陷于壶口,盖中竖圆珠钮,以气孔为中心,钮沿棱线、盖面圈线、肩部折线呈同心圆递进,似涟漪层层漾开,喻问井思源之人生哲理。

壶流一弯,短小低垂,气质内敛,飞扣耳把带棱,优雅与凌厉并存。壶身正面陶刻“出淤泥而未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颂莲句,落款“石泉铭”,反面刻绘几株盛放的莲花,高洁娉婷之姿跃然壶上,字景相衬,雅韵非凡。


3.吴群祥 一粒珠壶


吴群祥紫砂壶

选用原矿紫泥,全手工精制而成,泥色淳厚雅致,触之温润。造型经典,简约而大气,壶身呈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轮廓饱满富有张力,壶盖厚薄适宜,与桥形壶钮自然融合,揭拿自如。直流斜上胥出,简洁而有力度,出水顺畅,壶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各部分搭配合理,浑然一体,极具美感。

壶身由吴群祥大师徒弟吴东元陶刻装饰,正面刻绘经典墨梅,自然攀至壶盖,反面亦延伸出一枝,布局疏朗有致,多则繁缛琐碎,少则意不达影响艺术效果,反面刻“一瓢香雪”,锦上添花。


4.沈汉生 玉佛壶

沈汉生紫砂壶

沈汉生与鲍志强合作于丁卯年(1987年)的原创作品,鲍志强书,沈汉生制壶并铭。以佛为题材,凸显佛教特色,佛肚作壶身,身筒分层,营造出肚皮堆叠形成的褶皱感,壶钮为四面佛,慈眉善目,雕刻精细,形神意兼备,盎盖恰似肩颈,设计十分巧妙。

盖面刻篆体“饮之甘泉 福禄寿康”,落款“乐人(鲍志强字)自题”,壶身正反两面皆刻“佛”字,佛珠环绕点缀,下腹环刻《心经》,字字清晰工整,足见刀工之娴熟稳健。


5.鲍玉梅 金蕾

鲍玉梅紫砂壶

此件金蕾壶,为鲍玉梅丙子年(1996年)创作于紫砂一厂,精选优质老紫泥作胎,泥质细腻,壶色沉稳,古拙耐看。身筒上敛下丰,腹部饱满而垂坠,底置三足支撑,敦实中又显现出几分轻盈之感。口盖子母线密合无缝,盖中圆珠钮肥硕光润,直流、圈把粗壮浑厚,力度十足。

壶身由作者母亲曹婉芳(陶刻宗师任淦庭弟子)书铭装饰,正面镌刻篆体“金蕾”二字,落款“阳羡丙子年春月云陶为镌”,反面刻绘一株兰草,蕴含浓厚的文人气息。整器简而有韵,颇具憨厚质拙之趣,耐人寻味。

the end
相关阅读
紫砂壶的一捺底是如何制作的?
为什么说不建议使用“抛光”紫砂壶?
紫砂壶的两大基本成型方法:打身筒&镶身筒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成型方法
清代宫廷紫砂器的装饰艺术
紫砂壶上常见的装饰形式(下)
紫砂壶上常见的装饰形式(上)
柴烧、还原烧、捂灰三种紫砂烧制工艺的区别
紫砂壶泥料常见的调配方式
紫砂壶不同壶型的成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