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陶器制作工艺对紫砂制作工艺的影响

2019-07-03

文章来源徐秀棠书集

淘壶人整理

从目前采集到的一些宜兴古代陶瓷实物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陶器成型工艺的变化。

通过我们自己采集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的残缺口,可以看到它的成型方法是轮制拉坯后外压上印纹,大件的下半部为轮制拉坯,上半部为泥条盘筑制成,口部为泥条轮制规范,后外压各种印纹花样(制作的泥料是制砖用泥,故烧成温度应为800°c——900°c)。

罐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轮制拉而成,有颈者多为二段相接。

从窑址发掘的实物看,晋青瓷应与浙江越窑瓷为一派,是宜兴当地产的瓷泥制成的,也为轮制拉坯制成。宋代“韩瓶”(传为韩世忠部队军用水壶)在归径乡一带大量生产,废品堆积如山,曾作车路之路基,它属半瓷半陶性质,也是轮制拉坯。自明代开始大概是由于宜兴当地瓷泥质量较其他地区差,而又在当地发现了特别优质的制陶器用的陶土,瓷产品就逐渐被淘汰,向陶制品发展,如大缸、大坛、中小陶质容器及陈设用的宜均花瓶、花盆及均釉火钵(大量销往日本)。最主要的是成型制作已一致发展为泥片围接成型,这主要是由陶土原料的制作特性所决定的,历代制陶艺人根据泥原料的成型个性,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制作工艺过程,其中泥条、围接、拉满等方法就成为紫砂坯件制作基本的工艺方法(因为紫砂泥与制缸、坛、瓮的泥料成型性格基本相同,只是紫砂泥更为优良)。

the end
相关阅读
紫砂陶刻:方寸之间的艺术布局
紫砂矿料练泥步骤之陈腐
宜兴紫砂壶窑变的魅力
宜兴紫砂壶上的陶刻艺术
紫砂壶的出水受什么影响?出水不畅如何解决?
紫砂壶的一捺底是如何制作的?
为什么说不建议使用“抛光”紫砂壶?
紫砂壶的两大基本成型方法:打身筒&镶身筒
紫砂壶的传统手工成型方法
清代宫廷紫砂器的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