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绿泥类和段泥类,由于烧制后都产生米黄淡色调,往往玩壶者和制壶艺人,辨不清分不明二者区别在哪里。
黄龙山绿泥类蕴藏状况
黄龙山段泥类蕴藏状况
国营宜兴陶瓷公司20世纪对黄龙山紫砂矿料分类,将孕育在黄龙山的绿泥类统一称之为本山绿泥类。
制壶艺人在购泥料时,经常听到业内人士叫绿泥和段泥,蕴藏在黄龙山的最纯正的绿泥类,才能称为本山绿泥类,或者叫本山纯绿泥类,纯绿泥类烧出来见到的是很纯的米黄色。
本山绿泥紫砂壶:陈瀚柽供春壶
(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详情)
本山段泥紫砂壶:杨笛瓜悦壶
(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详情)
而称为段泥类的,是指绿泥类和其他矿混搭在一起的共生矿,由于它跟各种矿色混搭在一起,练泥制作品烧出来的色调,虽然都是以浅色调为主,但是它的色彩有驼灰、米青、浅灰、浅栗色、金黄色、老段色等,品种繁多。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黄龙山开采紫砂矿实行民营制后,各个矿区对蕴藏在黄龙山的段泥进行细分类,使段泥类材质色彩品种更多。因此,会产生色同泥不同,泥同色不同现象,其实都源自同一座黄龙山所产的矿料。
本山绿泥紫砂壶:徐聪上新桥壶
(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详情)
本山段泥紫砂壶:余健映山红壶
(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详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的采矿公司,只对黄龙山的纯本山绿泥类感兴趣,而当时的产业化生产中,国营宜兴紫砂工艺厂制作花盆外面的粉浆,都采用本山绿泥。
由于是纯正的绿泥类,生产的花盆量多品种多,但所见到的都是很统一的米黄色色标,这也是当时对紫砂作品的审美标准。
本山绿泥紫砂壶:储俊伟士恒石瓢壶
(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详情)
本山段泥紫砂壶:王涛古灯壶
(点击图片可查看作品详情)
其实在当时开采的同时,许多本山绿泥类与其他矿共融在一起,称为段泥类。虽品种多,但蕴藏量少,不能适应大生产要求。
到改革开放初期,恢复民营开采,才将这蕴藏较少,但品种繁多的段泥类,由个体业内人员的精练,练出来许多段泥类色彩的矿料。
从艺人员制成作品后,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段砂色彩,打破原来只见到单一的米黄色调的紫砂作品的局面,让珍贵的黄龙山段泥类发挥了应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