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紫砂壶泥料朱泥的成因及特点

2025-05-19

明代称朱泥为石黄泥、石黄朱泥、朱砂泥、朱红泥、大红袍、朱砂红、贵妃红等名称,从明代到现代最出名的产区有黄龙山、赵庄、红卫、小煤窑、长兴煤山、香山等。其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赵庄朱泥,红艳中见黄色,是比较珍稀的朱泥矿种。另外,宜兴其他山脉也产朱泥,如茗岭、九里山、湖㳇、林家村等。

朱泥原矿

黄龙山朱泥

朱泥属于紫砂材质红泥大类中的一种,它与红泥有本质上的区别,烧成后多呈红色。朱泥与红泥的区别是:红泥含砂性较强,收缩率比较小,是砂质岩与泥质岩之间的材质;朱泥含铁量较高,收缩率也大,成陶后敲声音清脆悦耳,烧成后音质低沉含韵。朱泥窑温在1000~1150℃为内温极限,收缩率大,12%~27%,不适宜制作大品壶。

朱泥原矿

赵庄朱泥


朱泥原矿

小煤窑朱泥

朱泥练熟泥成型工艺黏性较重,需要制作朱泥壶的艺人摸透泥性,掌握成形技巧,经过专业培训。如果制作紫泥壶的艺人去做朱泥壶,一开始是极不适应的。从明代到现代,制作朱泥壶已成为紫砂艺人制作上的单独门类。它的造型与泡茶的实用功能独特,一直受到历代玩壶人的喜爱,在玩壶人的群体当中,有人只对朱泥紫砂壶的收藏情有独钟。

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紫砂壶:朱晓东制 菊瓣壶

朱泥的胎色艳丽红润,艳而不俗,特别是一经泡养,胎面如含羞少女,让人有垂怜倾爱之感,色泽晶莹剔透。朱泥壶因小胎薄,玲珑小巧,质地坚硬,致密度高保温好,最适宜高山茶的泡养,茶汤有鲜嫩清冽,醇厚温香之感。

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紫砂壶:惠祥云制、石禅铭 掇只壶

朱泥与红泥矿的形成条件大致相近,形成的年代大约在3.5亿年左右,处在石炭纪时代。由于宜兴区域属内陆浅海,有河床黏土沉积而成。朱泥矿内的含铁微颗粒丰富,由于矿内铁质最先氧化,材质致密,使原矿如石骨坚硬,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一书中称“未触风日质石骨”,可见黄龙山蕴藏的朱泥,在明代就得到了开发利用。黄龙山也是紫砂三大类中的红色紫砂材质最早的发掘源头

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紫砂壶:朱颖樱制 供春壶

明代、清代早期传世的一部分朱泥壶都是采用黄龙山所产的朱泥制作。新中国成立后,黄龙山周围的红卫、小煤窑、赵庄、香山红泥,包括浙江煤山朱泥,都得到了开采利用。

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紫砂壶:钱一清制 掇球壶

朱泥原矿有土灰色、鹅黄色、金黄色,其中黄龙山称为大红袍的朱泥材质在明代就被开采利用,赵庄的金黄朱泥最为出名。朱泥的泥性极具黏腻,入水即化,泥性较重,有的朱泥材质制陶烧结胎面呈现皱纹状,这是由于朱泥的收缩大、变形大,经窑温后内胎面收缩快,使壶的外胎面出现微细紧密的收缩纹理。

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紫砂壶:许兵制 掇球壶

朱泥由于矿层不同,蕴藏的区域不同,形成的时期不同,含矿物质的成分有差异,虽然成陶后都是产生朱红色,但烧成的砂色有深浅,烧成的收缩比例有差异。黄龙山的朱泥由于都是夹在石英岩缝中的,有老和嫩的区别,含砂量比其他的朱泥产区要强,它的成型烧成收缩率相对小,通常为12%~15%

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紫砂壶:陈岩制 宫灯壶

各地产区的朱泥,由于含铁量不同,烧成后的砂色有微小变化,红色系中有玫红色、紫红色、朱砂色、金黄色、橘红色。赵庄所产的朱泥以金黄色为主,收缩率为15%~25%。红卫朱泥以浅红、深红为主色调,收缩率为15%~17%。小煤窑朱泥以玫红、深红色多见,收缩率为17%~20%。浙江长兴煤山朱泥以紫红、玫红色为常见,收缩率为17%~20%

the end
相关阅读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茗岭玫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红庙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九里山小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军山坞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湖㳇老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蒋笠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查林老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梅园红泥
宜兴紫砂壶泥料之红泥类:蜀山红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