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玉瓷丨痴迷南宋哥窑的制瓷人——金逸瑞

2021-01-15

金逸瑞

高级工艺美术师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师从徐朝兴

金逸瑞,1970年出生于浙江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师从徐朝兴。他是哥窑工艺的传承人,其哥窑器物的金丝铁线,不仅是哥窑千年来的工艺继承,更是文化与审美的继承。

金逸瑞老师的作品先后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银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等奖项,多个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收藏。

金逸瑞老师工作照

静观金逸瑞老师的哥窑作品,令人欣喜的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人,能够触摸到古代的声音,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静听如玉温婉的哥窑作品,无妄其形,无露其神,美得令人欣慰。与青瓷结缘,对于金逸瑞来说,也许是他今生早已经注定了的事情。

1957年,龙泉青瓷在断烧了几个世纪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扶持下,恢复了烧制技艺。此后不久,便成立了国营龙泉上垟瓷厂等一批后来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厂。从此,龙泉青瓷踏上了一条复兴的阳光大道。


《牡丹鼎》

当时,龙泉青瓷产业的一些中坚力量来到了上垟,有老一辈大师李怀德,有少壮派的金可喜(金逸瑞的父亲),也有日后成为龙泉青瓷界代表人物的徐朝兴等人。他们满怀热血,为龙泉青瓷业的复兴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几十年,国营瓷厂逐渐步入繁荣。

《牡丹鼎》

在金逸瑞的记忆里,他的童年几乎都是在瓷厂里度过的:“父母都在瓷厂里上班,我们家又住在瓷厂宿舍,那个年代也没什么好玩的东西,我们要么在瓷厂里跑来跑去,要么跑到车间里在大人的身边玩泥巴。”

《三足炉》

上学后,金逸瑞就不再调皮了。每次放学之后,他就经常站在一旁看工人干活。不知不觉中,他便知道了青瓷烧制的许多工序。有时候,大人们兴致来了,还会手把手教他怎么拉坯修坯等……

《三足炉》

1986年,16岁的金逸瑞进入了瓷厂工作。刚开始,他被分配到高压灌浆车间,跟着老工人学习。在工作中,大家都对金逸瑞倾囊相授,没过多久,他在灌浆技艺上就十分精练了。

《三足炉》

“那时厂里每天都有生产计划,车间按照厂里的计划,也给每个工人定了生产计划。我的手脚算快的,到后来每天几乎都比别的工人提早一两个小时完成生产任务!”金逸瑞回忆说。

此后几年,金逸瑞在瓷厂里做过机械工人、跑过销售。这些工作都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国营瓷厂由辉煌走向衰败直至倒闭。金逸瑞的大哥金逸林,早在1995年瓷厂衰落时,就开始自办青瓷作坊。随后,金逸瑞开始跟随大哥系统地学习制瓷技艺。

《穿带瓶》

2000年底的某一天,二哥金逸荣回到龙泉,拜访徐朝兴、夏侯文等老师,一边鉴赏他们的作品,一边和他们交谈。那天,在一旁的金逸瑞听得很入迷,如痴如醉,从此便对青瓷有了全新的理解。

“大师作品和那些瓷厂里用模具生产出来的陶瓷工艺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师作品讲究的是个人技艺的表现与作品的艺术内涵,而批量生产的日用产品则是服务日常生活的用具。这使我发现自己过去对青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是商品的层面上,而没有认识到青瓷其实更应该是一门艺术。”金逸瑞回忆起来至今激动不已。

《穿带瓶》

清华大学的尚刚教授,曾以“沉迷仿古,妄自出新”形容工艺美术现状,这八个字切中肯綮,引发了金逸瑞的深思。传统匠人多沉迷仿古,一味追求技艺层面的相似;学院派则有妄自出新之弊,为求新异无端生变,惑人眼目。金逸瑞在不断实践中,探索着传承与创新的分野。

2004年,对龙泉青瓷有了更深一层理解的金逸瑞,自己动手开始创作青瓷作品,而被南宋哥窑特殊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的他,决定潜心研修南宋哥窑瓷艺。

《穿带瓶》

“刚开始可以说基本没有成品率,辛苦了几个月做好的东西拿去烧,出炉的都是废品。”金逸瑞表示。功夫不负有心人,反复调配釉料配方,几百次试验之后,金逸瑞终于逐渐摸索出了其中的奥秘,大大提高了青瓷烧制的成品率。

“青瓷不应该只是我们从业者挣钱的工具,她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作为我们后人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并发扬光大!青瓷大师徐朝兴等前辈,已经为我们这些后辈做了很好的榜样。”金逸瑞说。

正因为在内心深处有了这样的改变,金逸瑞才会在充满利诱的浮躁的商海里潜心钻研青瓷烧制的技艺……

the end
相关阅读
六大茶类之青茶
六大茶类之绿茶
六大茶类之黄茶
六大茶类之红茶
六大茶类之黑茶
六大茶类之白茶
五大窑之汝窑
五大窑之钧窑
五大窑之官窑
五大窑之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