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华健 | 生之逢辰 创业垂统

2020-08-14

古老的蠡河绵延数里绕城而过,远远近近的房屋毗邻期间,像一幅陈陈相因的水墨画。华健工作室的窗外正对着蠡河,目及所至,蠡河就像一条久经沧桑的玉带,数百年来一如既往地流淌着,泛着氤氲波光。日日相见日日见,好景,看不厌,好壶,说不完。隔壁房间的徒弟们在打泥片,声声悦耳。一杯茶暖暖地入喉,华健侃侃而谈,对着蠡河的孤桥幡烟,他的语气和神情之中有一股适谐尘外,绝俗达志的超然。

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一个非常遥远的日子,十九岁的华健进入了紫砂厂当学徒。紫砂秉承传承式,父带子,母带女,师父带徒弟。厂长高海庚很重视对紫砂艺徒的培养,抽调了一批骨干为他们引路,如吕尧臣、顾绍培等等。华健笑着说自己的机遇比较好,遇到了顾绍培,并有幸成了他的门徒。即便时隔多年,他仍记得当学徒时的点点滴滴,严师顾绍培的教诲如在耳旁:“功不到,则艺不达。”初学紫砂壶,都是从圆器入手,为了师父口中的那个“功”字,他从捶泥片到打身筒、镶身筒,无数个昼夜,反反复复地练,勤勤恳恳地学。厂里成立了教育科,安排了专业的教员,教学徒工们写字、素描和造型基础,年轻的华健如饥似渴,和师兄弟们一起努力学习,互帮互助。他说,学徒期间收获颇丰,为自己以后的紫砂从业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在做了一年多的圆器后,华健利用晚上的时间试着学做方器,把几块紫砂泥拼接起来,纳上底就是个笔筒。在制作的过程中试着掌握泥性变化,拼接的技巧,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渐渐地开始尝试着做紫砂壶方器。华健说,那时候年轻,觉得技多不压身,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希望自己样样都得拿得起。正是因了这样的执着,机缘眷顾,有一次厂里接到了一批六方龙凤壶的大订单,因为赶工时间紧、任务重,师兄弟们齐上阵,华健的方器研习得到了锻炼。

从八二年进厂,八三年开始做壶,回忆那段青葱岁月,属于高峰值的你追我赶,赶超任务,争当先进,师兄弟之间暗暗较劲,比技术,比速度,比能力。这期间,华健被领导看中抽调到了后勤组的电工班,那时候做紫砂的成型工人是最艰苦的,人人都想往后勤组跑,可是离开了紫砂的华健心里却是空落落的。看在别人眼里的好运气,在他却不是自己喜欢和选择的,没过多久华健便主动要求回到紫砂班,领导意味深长地提醒他,一旦决定了就不能改了。但是华健还是尊重了自己的内心,他是第一个从后勤组要求回到顾绍培身边做壶的人,并坚守至今,注定了他的前半生和紫砂的不离不弃。

华健把所有的心神都用在了紫砂上,八七年,中央工艺美院来厂里为他们培训了半年,犹如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如果说以前只是为了做紫砂而做壶,通过这次培训华健开始全面理解紫砂,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一切都是刚刚好。就在他的技术积累比较成熟的时候,一些雕塑类和书画类的艺术家频频造访紫砂,通过和这些艺术家多方面的交流,华健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并逐渐把这些的理解融汇到紫砂壶制作中。

茶至微醺,谈到紫砂壶传统工艺,和那些奠定了紫砂传统的前辈们,华健站了起来,取出一把“大彬六方”。他说,那是在看到时大彬的作品后萌生的创作,更是对时大彬致敬的斗重山齐之作。细细摩挲,壶身灰色铁砂泥颗粒丰富,保存了胎质砂色肌理的自然状态。壶身的线条感尤为强烈,横向是直线,纵向是各种线的组成。整器简约质朴,刚柔并济,虚实有度,大气磅礴。华健说,做方壶,首先要考虑到视觉差,因为人的审美是有时序性的,从最开始的视觉效果到逐渐理解,再到派生出对紫砂器的语言,这是个逐渐渐变的过程。华健的大彬六方壶,在大彬壶传统的理解上加入了自己的审美,方中有圆的味道,圆中有方的筋骨,面与面之间的线条有弹性,视觉丰富,手感极佳。谈起自己早期的作品“鸣远四方”、“传炉”、“觚棱”和“莲连登高”,华健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由于徒工期间在圆器制作上下的基本功,他对传统方壶的制作把握得非常好,特别是壶嘴、壶把和壶身、壶钮的衔接,细节之处见真章。因为作品出色,华健的作品得到了专家导师们的认可,2007年他被破格晋升为高工。

从华健的作品看他的人,稳稳当当,厚重大气。他的圈子很干净,他对紫砂的态度秉承四个字“实事求是”,他说要想紫砂壶作品自己说话,就要赋予紫砂壶本身材质美、器型美,让器说话,比自己说话管用得多。做茶壶就像做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什么阶段成就什么样的自己,都是由时间决定的。有人追求身前的利,有人追求身后的名,其实只要你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来的都会来,市场自然会认可你、接受你。三十多年来,华健兢兢业业地坐在泥凳上,踏踏实实地做着壶,他坚持原则,立志做紫砂界里的那股清流。外来的任何因素都左右不了他,他就是他,和他手中的作品那样,方圆皆顾,包容并蓄。

已经是正高级工艺师的华健注重积累,尊重传统,赋予作品以全新的审美情趣。他说不喜欢讲故事,泥本身没有故事,是紫砂人赋予了它生命,只要用心去做,作品自己会说话。他觉得学习很重要,经常看好壶,读好书,眼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也提升了,对作品的要求就自然高了。他说,只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后期的不断努力,就没有做不好的紫砂壶。这是我第一次从紫砂人的口中听到这么自信满满的话,因为自信所以温和,因为温和所以坚定,华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稳健妥帖的担当。紫砂需要这样的匠人精神和职业操守,才能柔远能迩,优抚近地;承继前贤,创业垂统。临离开,特别留意了一下华健的徒弟们年轻稚气的脸,专注的眼神明亮,灵巧的手指在紫砂泥上揉捏细琢,一念天地阔,万事羽毛轻,紫砂后继有人。

让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华健的人和他的壶一样,端正四方,朴实无华;玄定弥泰,超然物外。正是他的一颗平常心,造就了他的紫砂作品中清濯气质和个人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紫砂,爱上了紫砂,也让更多的紫砂收藏家,从他的作品中,尽情享受到那份至善至美的情感寄托。

艺师简析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陶瓷行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

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指导教师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常务理事

宜兴市陶瓷艺术学科(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华健,1964年5月生于陶都,1982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受到了严格的造型工艺训练,全手工成型基础扎实。在处理以方为主的造型方面得心应手,方圆之间游刃有余。其中《鸣远四足方壶》《觚棱壶》和《传炉壶》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长期从艺过程中,作品不断展现新的水平和面貌,不只是作品造型更加严谨,更富有表现力,更可贵的是对前辈紫砂大师作品的领悟更为深刻,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在汲取和融合中使自已的作品更富神韵,代表作《大彬六方壶》和《莲莲蹬高壶》在传统风格中又增添了现代意味。

赏壶

“对于一个紫砂艺人来说,作品就是他的声音、他的姿容、他的性情、他的素养、他的人生。归根结底,作品就是他自己。每一个对我有所了解的壶友手上我的作品,不用看印章,自能分辨这就是华健的作品。”

—— 华健

“紫砂壶艺创作,就像脉冲原理。制壶者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广博的爱心;面对山川、河流、风雨、阳光、树木以至芸芸众生,他特别能为之动容,爱心潮涌,内心那一份岩浆般的激情,会在特定的时刻喷涌而出。就是这样一种特质,支撑着一个紫砂艺人的一生,他身后的那些作品,无一不打上他生命的烙印。”

—— 徐风

“华健的紫砂茶壶作品多以方形为代表,虽然圆壶方壶俱有佳作,但方圆之中尤以方形见长,在同辈青年中也是比较突出的。就一般陶瓷器物而言,由于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粘土的可塑性更适合制作圆形器具,如圆球形或圆柱形的陶瓷造型占绝对的多数。

方形为主的造型中,还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明确的方形,横平竖直,表面平整,清楚准确,他制作的“亚明四方壶”可谓廉劲方折,意味醇厚,没有丝毫直露和呆板的感觉,规整之中比列与细部的变化十分得体,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从方到圆,由曲而直,变化有致,顺畅而不带滞涩,势曲态之,紧敛含蓄,整体协调,视觉效果丰富。”

——杨永善清华美院教授《方正严谨的艺术韵味》

“看华健的作品,如见其人,精神抖擞。紫砂壶有筋骨,是因为紫砂人的功夫深厚。华健具有紫砂传承人的优秀品格,高格调做壶,平常心做人,不张扬喧哗。至今,他仍像三十多年前那样,每天在泥凳边从更深的层面去探索、弘扬紫砂文化的内涵。”

—— 顾绍培

“每个行业都要有新鲜的血液。因为紫砂行业这几年比较兴旺,所以来学的人积极性比较高。现在喝茶的人多了,所以对茶壶品质的要求,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有责任培养更多的年轻的人来从事紫砂事业。

现在的环境下,赏壶的人、玩壶的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都提高了,所以对行业的要求也在提高。只有从业者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才能跟得上,才能多出一点精品或者优秀的作品。另外我带了那么多徒弟,要把他们培养出来,才能后继有人。因为我们紫砂行业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师傅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也有义务把他们教好。”


—— 华健



the end
相关阅读
一代壶宗顾景舟“顾派”的形成(上)
解密紫砂历史:顾景舟的师父究竟是谁?
顾景舟制作过的订制紫砂壶
民国时期上海四大紫砂仿古高手之(四):蒋蓉
民国时期上海四大紫砂仿古高手之(三):顾景舟
民国时期上海四大紫砂仿古高手之(二):裴石民
民国时期上海四大紫砂仿古高手之(一):蒋彦亭
由顾景舟提璧壶署名问题引发的一桩“公案”
清代制壶高手那么多,陈鸣远为什么能成为个中翘楚?
紫砂大师蒋蓉的花器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