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只壶

掇只壶

类型:圆器

掇只壶,因其造型像宜兴当地以前使用的一种装调料、糖果的容器“掇子”,所以又被称为“掇子”,因为“子”是入声,现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逐渐传为“掇只”,实为勘误。掇只壶为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所创制。

其造型简洁大方,整器莹润饱满、浑朴典雅,以简练的线条来体现其内蕴,昂扬挺拔,气韵夺人。

有人称赞掇只壶为光素器的巅峰之作,被紫砂陶人奉为圭臬,可谓是紫砂光器的形象代言人。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最早是莲子壶先出现的,早在清代雍正年或更早就已经莲子壶器形的存在了。原始的莲子器形,一圆叠一圆,从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现中国传统寓意中的“连生贵子”。现在的莲子壶型基本上是下面这样子的。

莲子紫砂壶图片

而掇只壶,是由莲子壶改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盖里也变化成双层,这也许是掇,落起来的最初起因吧。后来冯友庭与程寿珍师徒把掇只脖子加高,盖更接近半圆型,壶钮也更圆。这样就像三个落起来的球,所以叫掇球。究竟是先有掇只、还是掇球,实在是无从考究。

掇只紫砂壶图片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紫砂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邵大亨是清朝中期的制壶名家,经他之手做出的紫砂壶以朴素和有风骨见长,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邵大亨的“一捆竹壶”,“鱼化龙壶”,“风卷葵壶”等几件作品,无不精美绝伦,气度不凡。

著名紫砂巨匠顾景舟曾评价邵大亨:大亨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可见邵大亨的制壶工艺早已得到后世的推崇。遗憾的是邵大亨壮年辞世,留存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宜兴县志》里提到的掇只壶,虽说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大亨掇只紫砂壶图片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掇只紫砂壶图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精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掇只”这么奇怪的名字,何意?

网上的说法:

宜兴当地人称“掇只”为“得子”,于是有人说“掇只”就是寓意“多子多福”。

还有人考证说“掇只”是“掇抧”之误:掇,是阖上壶盖;抧,是掀开壶盖。

又有人解释:掇,摞起来;只,单个的;掇只,摞成一摞的壶…

小编认为的:

宜兴话里“掇只”的意思是指:宜兴以前使用的一种装调料、糖果等小东西的容器,譬如小罐小坛等。

“掇只”正确写法应该是“掇子”,因为宜兴方言里“子”读音读做“只”,老一辈宜兴人说普通话不标准,带地方口音,所以后来就“掇子”慢慢变成”掇只“了。

掇只壶是当初的制壶艺人仿照日用的小罐,再装上流与把制成的一种紫砂壶。

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紫砂茶水罐子。

相关壶型

相关作品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