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
王旭生
中青辈实力派
高级工艺美术师
师从施小马、徐达明
首届“景舟杯”金奖得主
第五届“优秀青年陶艺家”
1974年生于江苏宜兴,1990年进入丁蜀职高工艺美术专业学习。从业初期,跟随省大师胡永成、施小马研习紫砂制壶技艺,2001年又拜入国大师徐达明门下,并深得其父徐汉棠大师赏识,收为入室弟子。
得益于徐氏父子两代大师的言传身教,王旭生对紫砂艺术的内涵与精髓领悟深刻,凭借自身天赋与不懈努力,技艺不断成熟。其创作尤以光素器见长,作品造型优美大方,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完美融合了艺术观赏性与日常实用性,在收藏界广受认可。
作品·赏析
一、景舟石瓢壶(吴东元书铭)
景舟石瓢壶
又称“大石瓢”、“霸王瓢”
为紫砂泰斗顾景舟经典代表作
首制于1948年
是顾老在光明石瓢基础上
略作调整得来
王旭生此件
采徐汉棠大师家藏老紫泥全手精制
壶身取势扁稳
自肩部向下渐次丰盈
饱满的壶腹线条内敛
毫无臃肿之态
壶底置三枚棋形底足均衡托举
平盖略出口沿
桥钮融于盖面
壶嘴作直流式
昂首挺立却含蓄其锋
三角把舒展开阖
力道下沉
与敦实的壶体相呼应
共筑沉稳和谐的整体气韵
壶身由吴群祥弟子吴东元操刀
正面镌“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反面刻绘竹枝竹叶
书画皆借鉴顾老赠戴相明石瓢原件壶铭
而又融入个人风格与审美
两大实力派陶手联袂演绎
且该陶刻内容仅此一件
值得收而藏之
二、汉棠式石瓢壶(吴东元书铭)
汉棠石瓢乃徐门紫砂代表之作
由国大师徐汉棠
在经典景舟满瓢形制上精进改良
此件作品尤为珍贵
由实力派陶艺家王旭生精心抟制
陶刻名家吴东元操刀装饰
更在徐汉棠大师亲自监制下完成
意义非凡
收藏价值卓著
以汉棠大师家藏老紫泥为胎
气质古雅
温润内蕴
壶体上敛下丰
敦厚稳重
斜面衔接流畅
壶腹饱满而富有张力
底部三枚棋足分布匀称
稳固支撑
平盖微出沿口
桥形钮立于其上
直流嘴蓄势昂然
却不外露锋芒
三角形壶把舒展开阔
重心下沉
与敦实壶身和谐相融
吴东元陶刻为此壶点睛
正面依郑板桥风格刻绘竹枝
旁书“时癸卯之冬板桥意”
背面铭刻“茶熟香温”字样
刻工飘逸洒脱
格调清新雅致
洋溢着浓厚的文人气息
三、汉棠式矮石瓢壶
此件汉棠式矮石瓢壶
采用上乘原矿老紫泥制作
色泽深紫润泽
精湛的明针功夫
使壶体水色极佳
光洁如玉
手感极其温润舒适
造型承汉棠经典三弯矮石瓢形制
壶腹鼓出
肌理丰润饱满
线型张力十足
截盖与颈部结合处衔接自然
浑然一体
壶之流、把、钮
线条圆润流畅
与壶身气韵贯通
腹底三足精巧挺立
托举有力
整器比例匀称
气度雍容
此壶在徐汉棠大师指导下完成
无论器型比例、工艺细节
还是线条走势、表面肌理
均近乎完美
不施任何装饰
纯粹展现线条的流动、肌理的层次
以及紫砂泥料最本真的自然之美
四、半夏壶
此件半夏壶
精选赵庄小红泥全手抟制而成
该稀有泥料现已绝迹
深得识者宝爱
烧成后朱红中微泛温润橙光
妍丽脱俗
胎质颗粒丰腴润泽
质感细腻柔和
壶身形似倒扣半球
矮颈、溜肩顺势而下
线条流转一气呵成
底部宽大如盘
更显端庄稳重
微鼓圆盖略出子口
扁圆壶钮宛若壶身倒置之缩影
昂首剑流出水利落
集束畅快
上扬耳把执握称手
舒适合宜
流、把左右呼应
比例均衡
平添整壶和谐之韵
纵观全器
泥料上乘
工艺严谨精到
既显玲珑巧思
又重实用之性
诚为涤烦品茗之良伴利器
五、虚扁壶
此件虚扁壶
一比一摹古徐汉棠原作
并得徐大师亲授指点改进线条
以原矿老紫泥为胎
胎质细腻
典雅温润
凝重古雅
壶体扁而不塌
成型难度极高
壶肩平坦
壶腹宽博
形态扁如玉璧
壶腹转折处的大弧度处理尤为精妙
巧妙融入视觉审美意趣
虚实相映
韵味无穷
流、把舒展流畅
比例精巧
壶流自壶腹一弯而出
壶把则自壶腹上端弯折至下端
与流遥相呼应
赋予扁腹左右延展之势
富有曲张之动感
此壶选料精粹
工艺精湛
线面屈曲和谐
寓潇洒于纤巧之中
于纤巧处窥见洒脱之姿
虽扁而气势外扬
婉转流畅的线条
更为壶身气度平添一层独特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