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虽然蕴藏着诸多的泥色门类及材质各异的紫砂矿土,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色系:紫泥、红泥、段泥。
明代周高起著的《阳羡茗壶系》书中有最早的记载,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营宜兴陶瓷公司成立的矿料技术研究科,以及后来的国营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的泥料研究科,对明代周高起提到的天青泥、大红袍、朱砂紫、海棠红、梨皮泥做了深入研究,其就是指今天的三大色系当中的泥料。
阳羡茗壶系
我们常讲的紫泥系列、红泥系列、段泥系列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统一的名称,只不过从明代到现代对这三大色系的称谓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在对黄龙山紫砂矿的开采中,不断发现有新的品种,如20世纪80年代四号井开采深400多米,发现了降坡泥。
黄龙山矿区
通过对开采的所有蕴藏在黄龙山的紫砂矿的种类进行研究,确定新的分类,在古代到现代已经划分的黄龙山紫砂矿三个系列中,扩充新的矿类品种进去,将新发现的降坡类、麻子类、绿泥类,通通归纳为段泥的一个大类,虽然最终细分出十个大类,但实际上仍然保持了三大色系。
黄龙山表层段泥类蕴藏状况
段泥类是黄龙山蕴藏量最少的一个门类,但是色泽最丰富的一个门类。新中国成立后,从黄龙山开采收集的段泥类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级别有上乘和一般之分。在段泥这个大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段泥系列和青段泥系列。
各井口虽然都产青段泥,但由于老的区别,蕴藏在深井层或山表层的区别、蕴藏时期的区别,以及陈腐时间的区别等,就决定了材质的质地优劣有别,在青段泥类中分出来豆碧青段泥、潭碧砂段泥,这几种青段泥品种虽然都是青颜色,但制成作品后,由于练泥的技法不同,烧成后的胎色不同,反应的肌理结构和砂色的美感各有区别。
四号井豆青段泥蕴藏状况
四号井豆青段泥原矿
豆青段泥蕴藏在四号井与青龙山相邻的矿区,是黄石石英岩下面青龙皮母岩层顶板上的夹脂泥,质地为粉质岩,材质细腻,表面油光如脂,色如青田碧玉。
豆青段泥紫砂壶:掇只壶
原矿所含有的石英砂砾、铁质、云母、少量的红泥矿等矿物质,使原矿产生了铁锈色,单元矿练熟泥可塑性最佳,成型成品稳定,制作品砂质感强。
1280℃窑温为临界点,收缩率为8%左右,烧成色标趋向由微黄到泛青直至碧玉色,胎质凝润,颗粒丰盛,凝滑如碧玉,这是青段泥矿料中的上乘极品。
三号井豆碧青段泥蕴藏状况
三号井豆碧青段泥原矿
豆碧青段泥、潭碧砂段泥是青段泥中共生的稀有矿种,这两种段泥矿料蕴藏在黄龙山大水潭矿区域,此地是明代开采的暗宕井口,豆碧青段泥、潭碧砂段泥是蕴藏在黄石石英岩层中的夹脂泥。
大水潭潭碧砂段泥蕴藏状况
大水潭潭碧砂段泥原矿
原矿分别呈现豆青色泽与碧青色泽,因采掘于大水潭区域,故命名豆碧青段泥、潭碧砂段泥,其光润油滑,属粉质结砂岩,原矿与少量的白砂段泥和少量的紫泥矿料共存。
豆碧青段泥、潭碧砂段泥是青段泥类中的极品,检测内含矿物为水云母、高岭石、白云母、石英砂屑及其他矿物。
豆碧青段泥紫砂壶:禅登莲台壶
潭碧砂段泥紫砂壶:六角莲子壶
豆碧青段泥、潭碧砂段泥与其他单元矿段泥一样含砂量稳定,练成熟泥成型酥性大,是矿内含石英砂粒丰富所致,成陶后胎面砂质感丰富,砂色分别呈碧玉青色与烟青色,是黄龙山段泥中的稀有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