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霏霏
中青辈实力派
擅长全手仿生器创作
全手大赛一等奖得主
蒋蓉杯花器大赛铜奖得主
1988年生于安徽,自幼酷爱画画,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师从雕塑老师王友贵,后随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开四海、书画家黄松、赵辉诸位名家学习,先于紫砂陶塑事业耕耘多年,转而从事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
多年来,方霏霏创作出了许多构思新颖独特的作品,尤其在仿生器型的制作上颇有心得,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她在深研紫砂的道路上,逆流前行,孜孜不倦,作品不仅深受众多壶友喜爱,在各大比赛中也屡获佳绩。
作品·赏析
一、窥秋壶
此件窥秋壶
采原矿紫泥全手精工制成
造型承袭传统经典子冶石瓢
几何三角为骨
刚劲爽利
三只短柱足鼎立
稳如磐石
管状壶钮宛若拱桥
长直流昂首挺阔
倒三角把曲中蓄力
各部件暗接一体
似从壶体生出
壶身取本色泥料作泥绘装饰
一面绘就秋收盛景
沉甸甸的麦穗随风低垂
穗实粒粒饱满欲坠
一只螃蟹横行其间
另一面绘篆体“窥秋”二字
整器既得石瓢壶式
骨肉亭匀、刚柔相济之精髓
更藉深浅浮雕营造立体画卷
将农事丰饶之趣
与文人雅器之美熔铸一器
令金秋的丰稔诗意
在茶烟缭绕间徐徐舒展
二、争晴套组
争晴为方霏原创花器
此套选用原矿青灰泥诠释
呈色深紫中带灰色调
古朴而雅致
壶身作编织竹筐造型
竹条纵横交错、层次分明
数根以段泥粉浆修饰
几乎与真实的竹筐无异
圆腹束口
鼓盖完美嵌入
中央塑一瑞兽貔貅为钮
通体粉墨绿泥浆
头顶以红泥点缀
周身有铜钱环绕
具招财之意
上翘壶流、耳状圈把
均作竹节式样
竹芽清晰
曲致自然
刚劲有力
与整体主题相和谐
整器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及高超的花器功底
搭配一只小杯
与壶身同作敛口竹筐式
协调统一
置于茶案之上
别具风味
三、渡壶
此件渡壶
以佛教石窟为题材
采原矿降坡泥作胎制成
壶身堆塑巨石
层次分明
蔚然壮观
仿若历经风吹日晒而风化的岩壁
其上精细雕出佛龛
又塑一达摩像
闭目坐禅
半身隐于岩壁之后
衣衫褶皱亦清晰可见
制壶功底不言自明
流、把、钮作古老松木形态
蜿蜒遒劲
盖、身贴塑层层叠叠的几簇松针
方霏霏以泥为纸
描绘出一幅达摩松下悟道图
画面传神
匠心独运
整器造型设计颇具巧思
具木石之韵
涵禅静之意
给喧嚣的尘世间一颗浮躁的心
带来片刻宁静
值得壶友们收藏品赏
四、梵净壶(薄胎)
此件梵净壶
甄选原矿段泥精心抟制
以160CC精巧容量呈现
并采薄胎技法成型
上手十分轻便
巧妙融合审美意趣与实用功能
壶体取法佛教石窟艺术精髓
底足以堆塑技法
塑造嶙峋山石基座
壶身质感仿若千年风蚀岩壁
浮雕佛龛若隐若现其间
穹顶式壶钮层岩叠嶂
立体感卓然天成
壶流与执把取形古拙树桩
贴塑风蚀残叶
透出枯寂禅韵
通体施以泥绘技法装饰
斑驳肌理间
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木石气息
整体造型将石窟沧桑
与禅宗空寂完美交融
堪称当代文人壶器中
彰显佛理禅思的收藏级佳作
珍赏细味
余韵无穷
五、祥瑞壶
此件祥瑞壶
为方霏霏原创设计
造型突破传统茗壶窠臼
将陶塑技法与实用器完美交融
以原矿段泥作胎
表面施粉浆修饰
焕发苍朴气韵
壶身取千年古桩之型
形体自然前倾
肌理满布岁月蚀刻痕迹
长流顺势而出
若枝干横斜
冲天执把塑作灵芝杆模样
似从壶体长出
气脉贯通
把身以及盖面缀以灵芝
雕塑技艺尤为精绝
菌盖紫红
伞背黄褐
色泽几可乱真
每处菌褶皆凝聚灵气
整体氤氲着祥瑞雅意
方霏霏具有深厚的陶塑底蕴
整壶仿生细致
韵味丰厚
仿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无论泥料的结合
技法的运用
还是神韵的呈现
都让人看到其无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