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祥云
民间紫砂艺术大师
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
紫砂界“藏泥翁”
1968年出生于宜兴制陶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制壶,后得国大师何道洪等多位名家指点,根底扎实,工艺突出,且对紫砂感悟颇深,有“民间紫砂艺术大师”之誉。
作为明末清初制壶大家惠孟臣第十五代传人,多年来,惠祥云深入收集并研究孟臣壶资料,将其整理成笔记珍藏,逐步思考消化,融汇于自己的壶艺之中。
惠祥云的作品不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制作工艺,都可圈可点,精美绝伦,丝毫没有粗制滥造的痕迹,具有较强的欣赏与收藏价值。
作品·赏析
一、掇只壶(石禅陶刻)
此件掇只壶
为传统经典制式
选用粗砂老朱泥全手精制
通体呈含蓄嫣红色泽
泥质中粗粝砂粒隐现
触感却细腻如脂
泡养包浆后视觉效果更佳
壶体立挺
自丰隆圆腹渐次收束至底足
圈足边缘施以圆线
壶身向上衔接于坡肩斜颈
口部作凸起唇线
与微隆的壶盖边沿
形成子母咬合
扁圆盖钮提拿自如
流嘴作一弯式
鋬呈耳形
二者呈上提之势
上沿线条与壶口持平
贯通一气
壶身正面近执把处
由石禅陶刻“竹影清风”四字
刀法简练
意境清雅
为素器平添文气
整器形神兼备
堪称承古出新的典范之作
二、思源壶
此件思源壶
为惠祥云经典粗砂大红袍系列力作
造型中融入了道洪风格
通体油润亮泽
丰富的砂质感
赋予了整壶别样的韵味
鼓腹为扁球形
饱满如蕴乾坤
穹顶式壶盖呈半弧之姿
盖上珠钮扁而肥硕
高圈足承托壶体
中和了部分浑朴之感
使得造型丰盈而不腴腻
壶流一弯
流嘴包拢
圈把带垂耳
由粗及细过渡和谐
刚柔并济的线型
演绎着东方美学韵律
通观此壶
线条处理精妙
壶风醇厚雄劲
气势轩昂
视觉上极为舒适
完美诠释了道洪壶艺
大巧若拙、重器藏锋的审美精髓
三、潘壶
潘仕成乃清中期广东番禹人
其人嗜茶
在宜兴订制形制固定的专属紫砂壶
潘氏订制壶均有阳文篆字“潘”印
仅落于盖延
壶底等处不落款
故将该形制的紫砂壶称为“潘壶”
惠祥云此件
属潘壶中的矮潘式
取粗砂大红袍精制而成
通体亚光隐现
砂质感强烈
视觉效果丰富且易于泡养
身若扁柿
腹圆若容天地
上下收拢
圈足底托起全器
压盖盎起的弧度
随壶身曲线自然延伸
扁圆壶钮似珠玉含章
一弯短流
搭配纤纤环把
衬得壶身更加饱满有张力
整器于简练中暗藏乾坤
实为茗事雅玩之隽品
四、雪泉壶
此件雪泉壶
乃惠祥云取粗砂大红袍制作
成壶红亮而不妖艳
壶表砂粒清晰
肌理层次分明
观感朴拙老沉
以手抚摸却只觉光润舒适
泡养后色泽相当漂亮
高身鼓腹
腰部以下渐敛
圆肩与直颈衔接
形成曲直对比
压盖、壶口严丝合缝
柱钮与身筒同式
直流嘴挺拔胥出
前端作包口修饰
耳形环把端方持重
比例精妙
左右均衡
充分考虑实用性
整壶摒弃繁复装饰
形制简素练达
线条流畅利索
纯以泥料之佳
形体之妙
工艺之精
在众多茗壶中脱颖而出
五、心经壶
此件心经壶
采原矿老朱泥为胎
以全手技法精心制作而得
泥料陈腐期长
成壶胎体细腻
久用包浆莹润
泛玉石光泽
越品越有味道
壶腹扁圆
上丰下敛
线条过渡柔和
壶肩短而直挺
压盖与口部同宽
扣合严密
倾倒时水不外溢
扁珠钮修饰圆润
形成上下呼应
粗壮直流上翘朝天
出水迅猛有力
耳形把上扬
以黄金比例平衡整体气韵
壶身正反两面由吴江天老师
将260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篇铭刻
字虽小却清晰可辨
以描金工艺修饰的经文
在朱泥的衬托下更显华贵精美
此器集紫砂工艺之大成
融佛学精髓于方寸
浓厚的禅意
让茶事升华为一场消业增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