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矿形成于泥盆系中、下统茅山群及上统五通组中,矿石为灰白色、灰绿色黏土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矿层厚由几十厘米到几米,最厚可达10米。
白泥原矿
其中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下段,是由细粒中粒中粗粒石英砂岩组成的矿层,以中细粒厚层石英砂岩为主。
大潮山白泥矿
大潮山的白泥由于耐温较高,泥性黏糯,一直是均陶大拇指堆花的主要用料,因均花手工堆贴,都在大缸的坏体上进行创作堆花,采用大潮山的白泥烧制后,堆花与缸体结合得比较好,不会脱壳,一直受到均陶艺人的青睐。
清道光·朱石梅制 白泥西厢记长方壶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书中记载:“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说明古人经过实践比较,确定大潮山的白泥材质是最上乘的。从明代确定大潮山的白泥开采,之后几百年,所用的白泥大部分都源于大潮山。
清道咸 邵大亨款白泥梅桩壶
宜兴其他山区也蕴藏丰富的白泥矿层,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关部门对宜兴境内的白泥矿进行勘探调查,也在宜兴境内很多地区,开采过白泥。
清晚期·何心舟制、徐三庚铭 白泥椰瓢壶
白泥属于泥质岩,主要是用于制作砂锅、煨罐等日用陶,俗称白货类。
白泥既可以垱坯成形制作砂锅,也可以注浆成型,白泥的泥性柔软,黏性好,成坯制陶后,适宜耐中温,常规温度1150℃~1230℃为临界点,作品烧成成品率高。
清乾隆·徐苔邦选桐荫轩制 墨彩白泥蒲包口椭圆盆
白泥属中高可塑性黏土,可塑性指数为14.89%,塑限14.20%,液限28.81%,泥质滑爽,比较适用于注浆成形,白泥成陶烧成后,呈现灰白色、月白色、淡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