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把署款“陈子畦”的明代紫砂僧帽壶惊艳全场。
这件原本仅估价3-5万元的拍品,经过激烈竞逐最终以38.5万元落槌,创下当时中国大陆紫砂器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也让沉寂多年的紫砂艺术市场泛起阵阵涟漪。
陈子畦僧帽壶
这把传奇僧帽壶堪称明末紫砂艺术的典范之作:壶体取法传统僧侣帽冠造型,整体线条刚柔相济,胎体厚薄均匀,呈现出温润如古玉的栗色包浆。壶底镌刻的“陈子畦”篆书阳文印款,与壶身浑厚古拙的气韵相得益彰。
虽经岁月洗礼流口处略有修补,但原配瘿木盒上“壬申所得”的题签及龚心钊五方鉴藏印、亲笔跋文,共同构建起跨越三百年的递藏脉络。
陈子畦画像
陈子畦,明天启至康熙年间人,生卒年不详,原籍浙江桐乡,史料记载其可能是陈鸣远之父(清·吴骞《阳羡茗陶录》:“陈子畦,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
陈子畦制 松鼠葡萄壶
陈子畦是明末清初紫砂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小壶精妙”而著称,不仅精于茶器制作,更在文房雅玩、宗教造像等领域造诣非凡。
其壶艺风格与徐友泉很是接近,作品以胎薄工精著称,尤擅在方寸之间展现晋唐书风。
陈子畦制 十六竹壶
《阳羡砂壶图考》著录有二器:不耽阁藏“紫砂小壶”一具,做圆珠式,惜流缺重补;另为碧山壶馆藏“紫砂大壶”一具,形做扁花篮式,身胎甚薄,底镌“陈子畦”三字楷书。
陈子畦制 张良造像
陈子畦传世作品形制丰富,此次创纪录的僧帽壶,正是其将宗教意象与传统器型完美融合的代表作。
壶体庄严的轮廓暗合佛家智慧,细腻的泥料处理彰显工匠精神,而历代藏家的题识钤印,则为这件艺术珍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注脚。
这场世纪拍卖不仅让市场重新认知了陈子畦的艺术价值,更开启了明末清初文人紫砂器的价值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