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感起源——匏瓜
“匏”,俗称“瓢葫芦”。细长圆筒形可做蔬菜者曰“瓠”,扁圆形成熟后可切开做瓢者曰“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曰“葫”,葫之两端大而腰细者曰“葫芦”。
星名中有“牵牛”,又名“天鼓”,与“织女”星分处“河鼓”星两旁,相传“牵牛”、“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可得一会。“匏瓜”亦为星名,又名“天鸡”,独处于“河鼓”星东,无可匹之星。
清代,小官吏的家眷是不能带在身边的。夫妻不能长相厮守的曼生,读曹植《洛神赋》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句,又读阮瑀《止欲赋》之“伤匏瓜之无偶,悲织女之独勤”句,遂不落窠臼,寄情托物“匏瓜”,成“匏瓜”壶。
二、造型特点
完整的瓜形,既不同于“半瓜”,也不同于“葫芦”。截盖,钮为蒂形。直流成一弯流,耳把。
三、作品欣赏
(1)“匏瓜”壶(清·嘉庆·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壶身铭:“饮之吉,匏瓜无匹。”底印“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原为清代收藏家吴大澂的藏品,山水画家胡若思在苏州旧货商店看到了这把壶,为唐云买了回来,成了唐云“八壶精舍”中的一件珍品,为后人留下了传世之作。
(2)锡包“匏瓜”壶(清·嘉庆·杨彭年制)
紫砂胎包锡,壶内底钤阳文篆书方印“杨彭年制”。凸盖顶嵌白玉扁柱形钮,壶把嵌紫檀手柄,有别于一般壶把、盖钮和壶口三处镶嵌玉石的“三镶玉”包锡。壶身刻铭:“好是杯深,午窗喜睡足。”
(3)“石匏”壶(清·何心舟制)
紫砂红棕泥制作,砂质细润。身若茄梨,截盖与壶身浑然一体,一捺底,瓜柄钮,长圈把,曲流圆润。以暗接手法处理各附件部位,妙若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