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九大手感,教你鉴定新旧瓷器

2022-10-08

瓷器鉴定,上手触摸感受必不可少,手感可以帮助你更好、更直观地进行判断,但这一感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累积经验的过程,虽因人而异,却也异中有同,本期和大家分享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

一、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陈卫星《云墨宋影·川谷杯》

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感知,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体系,对于瓷器的断代,区分窑口、品质、品位,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年龄不同的瓷器,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中,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在200-800岁会有出汗的湿润手感,200年以下的新瓷较为干涩,800年以上的瓷器虽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反复摩挲不会出现刺耳的摩擦声。


张康《凝脂三财盖碗》

同时,瓷器的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及出汗的多少。一般情况下,透明釉比乳浊釉更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釉面更易出汗。


三、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爽润、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陈爱明《璞素宝相杯》

相对而言,触摸新瓷会感觉到滞涩感,即是运用各种方法打磨,仍然和古瓷存在较大区别。


四、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范泽锋《敛口天目盏(鸡血红)》

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纹饰,相较于其他品种的瓷器都有一种冷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独特的刚硬特性。


五、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哥窑、汝窑瓷器),如宝石般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兰宗民《冰裂圆口品茗杯》

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或许与“玛瑙入釉”有一定关系。


六、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王林强《缃叶随形公道杯(小)》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而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并不能作为品质好坏的依据,只是采用了不同的烧成技艺,若遇到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这些违背常理的情况,则可以较好地做出判断。


七、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滑定润;涩必滞,滞才涩。

王运龙《哥窑禅定杯》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缺。这一自然之爽滑不是依靠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投机取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因而也就有无滑不古、不滑非古、是滞就新的规律。


八、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


张国霖《风水青纱主人杯》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故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九、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的特征,且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

叶小伟《吉祥如意盖碗》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the end
相关阅读
六大茶类之青茶
六大茶类之绿茶
六大茶类之黄茶
六大茶类之红茶
六大茶类之黑茶
六大茶类之白茶
五大窑之汝窑
五大窑之钧窑
五大窑之官窑
五大窑之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