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栏壶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一词。“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井栏壶有很多不同样式,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样式,有没有你喜欢的?
闵聪作品《全手井栏》
“井栏壶”有很深的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此壶造型古朴、方圆周正,陶刻精细,蕴含着人文意识,酝酿出视觉美感。观此壶,犹似任尔风吹雨,我亦悠然闲庭度,可称之壶之隐者。
荣耕作品《全手腰圆井栏》
《全手腰圆井栏壶》为荣耕老师采用原矿降坡泥、经全手工工艺设计制作成型,降坡泥砂粒粗犷,泥色红中透黄,结合井栏扁圆的器型,古朴中带着几分拙味,十分耐看的一把壶。
壶腹环刻“南山之石,作为井栏,用以汲古,助我文澜”,此铭文为清邓奎传世之作井栏壶上曾用铭文。荣老师全手工制壶,壶体椭圆,手工拍打壶坯要左右均衡对称,制作工艺难度极大,细节处如桥钮、壶流,又是方圆结合的造型,着实费功夫!
厉上清作品《井栏》
采用了原矿底槽清制作而成,壶容量为320cc,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圆中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向上的管状壶流与中心略为下沉的环形壶把前后呼应,器形简单,恰到好处,观之韵味无穷。壶钮柱状显上丰下敛,与壶身呈上下一大一小的对称,嵌盖深入壶体,不仅密封好,而且恰好与平肩处于同一平面上,毫无突兀之感,同时壶盖之上一圈线与口盖的子母线想平行,形成一大一小的有致的波纹状,简洁中显柔美,一弯嘴虽为弯流,但略呈直锥状,且嘴头收缩似切去一小块,给人刚硬之感,与环形方把相应和,充满硬汉的果敢。
壶身正面刻“一壶春秋”,落款“上清”,上清刻绘,刀法凝练,壶身反面鸟栖图,落款“知秋 上清为之”,底款印章『上清书画砂壶』,证书“上清陶刻书画,作品证于丁酉江南春”,整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顾婷作品《冰纹井栏》
此器与传统器型井栏相比,器型较矮。运用原矿老黄段作胎,泥料珍贵,质坚而温润,用其品茗,茶汤顺和平适。整壶以嵌泥工艺装饰,形成冰纹效果;身以井栏为形,意趣盎然;嵌盖平缓,与身合融;矮柱钮与身统一,并饰以树皮肌理,颇具自然之趣;圈把、直流纤细,与壶身形成强烈对比,但却不失美感。此款井栏:嵌精细、线流畅、面平整、体饱满,这都是藏匿于作品中且决定艺术品格高低的重要元素。
“井栏壶”有很深的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此壶造型古朴,方圆周正,壶身由冰纹装饰让此壶美感增强,纹理独到让人神思无限、百看不厌,令人爱不释手。
许伟军作品《全手井栏》
《全手井栏》为许伟军老师采用原矿老料青段泥、经过全手工工艺制作成型,泥色老味浓厚,许老师明针手法十分细致,此壶细腻润泽,手感极佳!
此全手井栏壶,造型自传统井栏中略有创新,扁身、圆底极易显得敦厚古拙,许老师此款井栏身筒扁圆,壶底敦厚,但线条衔接十分流畅,圆嵌盖保持了精良的制作工艺,且乳形钮轻盈了许多,在使用细节上考虑周到。一弯流与圆耳把左右自然胥出,比例协调,左右均衡,简单又耐看,佳器推荐典藏!
范伟群作品《随菱井栏》
此壶采用了原矿段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430cc,壶体为菱花式造型,壶身略成扁圆状,盖为厚实的平盖,从整体上看与整个壶形更显协调,器身由极精简的线面组成,流线丰满光润,桥型壶钮向下发散开去,布满全壶。壶体局部结构与鲜明的棱线相衬,柔中见刚,刚柔相济,且相得益彰。整器线型流畅,盖与口互换吻合,分毫不差,经烧成后不变形,确非易事,成壶精致到位,工与技艺严谨,不愧为筋纹大家之杰作。
壶内壁章『范伟群制』,底款印章『范伟群制』,证书日期为“丙申春月”,整个壶形比例恰当,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展现了点线面的最佳组合。
孔小明作品《六方井栏》
《六方井栏》是孔小明老师制作于辛卯年(2011)的方器作品,以井栏为原型,壶体、壶盖以孔家独特的绞泥技法装饰,工艺精细。
壶体六面镶接成型,壶盖、壶身以孔家独特的绞泥技法做出精美的玉石纹样,上下呼应。壶钮、壶嘴、壶把、壶肩、壶底为紫泥纯色,使整壶气韵协调。腹底以精细的边线收底,稳重大方。
整壶气韵饱满,边角藏锋不露,嘴把协调平衡,是一款实用美观于一体的藏品佳器!
孔小明作品《六方井栏》
《六方井栏壶》是孔小明老师采用绞泥工艺装饰的作品,设计并制作于九十年代末,壶体六方,嵌盖规整严密,流、把、钮皆为六方,桥钮贯通左右,一弯流曲直有度,壶把端握趁手。整器点、线、面清晰明确,棱角分明,层次感强烈,是一把品相绝佳的方器。
壶身采用难度极高的整壶通透绞泥工艺技法,绞泥花纹细密自然,分布得当,不显花哨,只见匠心。绞泥与老紫泥的底片、盖片、流、把、钮之间的衔接,亦是十分考验制壶者的工艺水准,如此臻品值得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