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传世名壶-33款经典石瓢壶珍藏资料都在这了

2019-05-30


陈曼生、杨彭年  石瓢壶

曼生壶,指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大家陈曼生所设计的紫砂茶壶。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江苏溧阳为官的陈曼生,结识了制壶艺人杨彭年,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倾慕不已。

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闲暇,特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了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紫砂壶形。

自此,陈曼生开创出了一种以“名士名工、相得益彰”韵味取胜的“文人壶”样式,也将紫砂创作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石瓢壶(唐云八壶精舍旧藏)

而唐云收藏的八把“曼生壶”,把把都有不同的来历,以至晚年的唐云以“八壶精舍”作为斋名,还特请好友——著名篆刻家叶露园先生为此镌了一方闲章,足见他对“曼生壶”的无比珍爱。

叶露园制 八壶精舍(唐云自用印)

此印刻有长款:“药翁好茗,尤喜藏曼壶,逐年收得八柄。其铭,一曰‘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喜欢’。二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三曰‘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四曰‘有扁斯石,砭我之渴’。五曰‘煮白石,青灰透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六曰‘饮之吉,匏瓜无匹’。七曰‘汲井匪深,挚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八曰‘笠阴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此八壶药翁朝夕把玩,视为良友,因题其居曰‘八壶精舍’,嘱为制印。丙寅六月,潞渊刻此并记。”

时至今日,这八把曼生壶静静地陈列于杭州唐云艺术馆内。斯人虽已去,但在西子湖畔,“八壶精舍”依然缓缓讲述着唐云先生书画艺术背后的故事。

杨彭年制 曼生铭

陈曼生铭 郭频迦书画 石瓢

壶身刻绘一纵恣峥嵘的穿眼奇石,另一侧行书刻铭“煮白石,青灰透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署款“老曼铭、频迦书”。

白石者,乃白石茶也。《云林遗事》记载:“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桐君,相传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有问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庐以示,时人尊称为桐君。

清 杨彭年制 江听香铭石瓢壶

石瓢一款首创于“曼生十八式”,从古至今的名家几乎都做过石瓢壶。

多少年、多少人对石瓢壶的整体与局部也作过多次修改,如将桥形的改为球形的,扁鼓的,将壶嘴改为二弯嘴,将足改为柱形足等都显现不出石瓢应有的气质与韵律。

例如制作石瓢壶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杨彭年。 杨彭年和很多人合作制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陈曼生,还有一位叫瞿应绍。瞿应绍,号子冶,为上海名士,书画家,擅长画竹。

瞿子冶三绝 石瓢壶

瞿子冶将书法绘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人风貌。多与杨彭年、申锡、吉安等制壶高手合作,其所创子冶石瓢壶,壶绝、画绝、书绝,文人风骨气韵卓然,经久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不断惊艳紫砂拍场。

道光 瞿子冶刻竹纹紫砂壶 彭年款

上海博物馆藏品。紫泥。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

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倣梅花盦者。倣梅道人,子冶。」盖内「宜园」,把下「彭年」,壶底「吉壶」(葫芦形印)。

清 杨彭年制 瞿子冶画竹图紫砂壶

器腹有两侧瞿子冶各刻画金农、郑板桥画竹,竹叶画意延伸于壶盖,逸趣横生,刻工犀利,疏密交错掩映、枝叶生动自然,相应成趣。

金农之画侧铭:“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

板桥之画侧铭:“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盦者。”

壶盖有“子冶画壶”刻铭,内侧铭“宜园”,壶底镌“吉壶”章,把下有“彭年”印款。

吉安制子冶刻梅花石瓢

此壶为吉安制,秀气而丰润,壶身明显高挑,壶流口部微张似喇叭状,壶盖小而盖沿厚实,壶把方折刚毅。

泥料用紫泥调粗砂,颗粒隐现如繁星点点,壶身通刻梅花,刀笔老练传神栩栩如生,与壶身砂点相映成趣。

吉安制子冶刻山水石瓢

此壶为吉安制,壶身有子冶刻绘清溪泛舟图,无笔墨点染皴擦,却深有风骨,寥寥几笔,写意传神。

壶身一侧,刻有烟波浩渺,垂柳数条,一艘小舟荡漾水上,虽无笔墨点染皴擦,却深得风骨,另一侧书铭“秋雨乍开霁,夕阳明柳丝。扁舟无桨荡,来生祗凭伊。”

注:此为迄今所见的,子冶唯一一件刻绘山水图的紫砂壶,非常珍贵。

彭年印款  乔鹭洲刻梅花壶

落有宜园、吉壶、彭年印款的子冶石瓢,为乔鹭洲刻梅花壶,钢刀刻画梅花凌雪傲立,迎春绽放,铮铮铁骨。壶把侧旁“万横香雪鹭洲”。

道光  壶公冶父款杨彭年制

论王翚画意子冶石瓢壶

此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观赏端庄敦穆。

胎质为段泥调紫泥,壶身两侧满刻书法,共91字,应为迄今子冶壶中之最。

吉安制子冶铭调砂石瓢

此壶为吉安制,壶嘴斜上而出,壶把弯曲成环,三足短小秀美,壶身轮廓饱满富有张力,饱满柔和又兼具挺括。

以调砂技法制壶,壶身砂感丰富,所刻竹枝飘逸出尘,壶身更以刀笔镌刻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见玉壶清话,文意十足。

吉安子冶铭惜抱轩梅花壶

壶底钤“月壶”阳文篆书印款,壶把下缘钤“吉安”小章。

壶身正面画刻折枝寒梅,梅枝从壶把下缘藉势横出,分两路绽放,左蔓壶嘴,上攀壶盖,势不可挡。

另一侧行书刻铭:“几度花时醉花下,三年江北梦江南。并记惜抱轩咏梅花句,盖先生不独以文传也。”

惜抱轩,即乾嘉时期文学泰斗、桐城派大家姚鼐室号,有藏书楼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吉安子冶刻竹石石瓢

此壶为吉安制,盖内落款为“嘉顺女孙珍藏”,乃是瞿子冶赠与孙女之壶,此器刚柔兼施,深谙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

壶身一面刻绘竹石图案,刀法凌而不乱,竹骨刚健有力,竹叶清明秀丽,金石之味溢于壶身。壶身另一面刻绘宣和贡茶诸字,以茶怀古,逸趣横生。

吉安子冶刻竹石瓢

此壶乃吉安所作,壶身有瞿子冶刻竹掠墙及壶盖,把侧镌刻铭文:“秋风生 鹤梦惊 深竹露 煮茶声 子冶得石铫山房画戏作”。

子冶石瓢中以刻竹最为著名,也因此刻竹石瓢广受壶友钟爱,有彰君子之风。

吉安子冶刻兰竹石瓢

壶身一面有子冶行书刻铭,一面镌刻兰竹图。此石瓢壶做工精雅,书画镌刻精妙俱佳,为瞿壶三绝上品。

行书刻铭:“以画竹法画兰,兰亦竹也。非竹非兰,未能免俗否。”行书款识“子冶”,阳刻篆书印款“月壶、吉安”

子冶铭申锡制段泥石瓢

瞿子冶镌刻铭文:“以桂相恶其声,以浮江恶其名,不如壶。饮全我生。丁未仲夏(1847),子冶”

文句隽永,耐人玩味。壶底“茶熟香温”四字篆书阳文印款,把下钤“申锡”。

吉安制 子冶刻清溪泛舟图石瓢壶

行有恒堂,是清朝第四代定王载铨的私人堂号,是他所专用,著有《行有恒堂初集》,他本人的文学修养较高,爱好收藏。

行有恒堂款紫砂器多为道光、咸丰年间,精工细作,工艺上乘,也代表载铨的审美情趣,具有宫廷御用之风,是传之久远的珍贵文物。

苏州文物商店藏品段泥

壶身刻竹,铭文「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把下「彭年」壶底「壶公冶父」。

马来西亚和正斋藏品 紫泥

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似疎而密,枝枝节节,抹抹叶,宜寒窗之冻雪。子冶。」壶底「壶公冶父」。

台南黄正雄藏品 紫泥

壶身刻竹,铭文「读书评茶,有竹人家,子冶」。盖内「宜园」把下「彭年」壶底「吉壶」(葫芦形印)。

清    杨彭年款石瓢壶

此壶泥料掺砂,颗粒均布,似白雪随风扬撒,壶体钢刀刻画梅花凌雪傲立,迎春绽放。

壶把侧旁刻“万横香雪鹭洲”,把下钤“彭年”,盖内钤“宜园”,底落葫芦形章“吉壶”。

冬心翁子冶石瓢壶

子治石瓢画幅以竹、梅形式为多数,兰花少数。字画布局方式比例协调,神韵具备。

冬心子治石瓢是传世子治26件作品之壶身铭文"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东风多狡狯,乱欥乱落乱沾泥"。

此段铭文为冬心先生描述梅花的词句,画面梅花以壸把为根,一枝沿壶盖延伸指正面,一只延伸侧面。

冬心石瓢是子治石瓢精品之一

台北鸿禧美术馆藏品 铺砂

壶身刻竹,铭文「倣冬心本作此壶,何可一日无。子冶。」壶底「壶公冶父」。

顾景舟配盖四绝 石瓢壶





申锡制 瞿子冶铭石瓢壶 顾景舟配盖

此壶为申锡制,壶身转折处皆以圆弧线条构成,嘴、把衔接处自然,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壶身铭竹里煎起茶烟,老冶。

一侧壶身亦由瞿子冶刻绘竹枝,浓淡疏密,错落有致,此壶壶盖遗失,后由顾景舟先生配盖,被称之为四绝石瓢。

注:四绝为1.申锡制2.瞿子冶铭3.子冶刻竹4.景舟配盖

王东石、何心舟 石瓢壶


瓢瓜壶(清)艾农书、王东石制、何心舟刻

何心舟款 小石瓢壶

陈光明  石瓢壶


陈光明 段泥石瓢

陈光明 仿制周季山题字石瓢提梁

顾景舟5款 石瓢壶


顾景舟制  江寒汀画 湖帆石瓢

铭文 湖帆壶刻字为「细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为余画茶壶。倩自题」

壶上孤雀雪梅画之落款为「湖帆道兄正画。寒汀」

顾景舟5把大满瓢

顾景舟 中石瓢

顾景舟 平盖石瓢

顾景舟 子冶石瓢

顾景舟 矮石瓢

the end
相关阅读
经典紫砂圆器:美人肩壶
龙蛋、文旦、西施这三种壶型如何区分?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扁的壶型:虚扁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方的壶型:亚明四方
紫砂壶七宗“最”之最圆的壶型:一粒珠
宜兴紫砂壶泡茶为什么更好喝?
紫砂壶上的这些“瑕疵”,一直被误解了!
宜兴紫砂壶与茶叶的搭配技巧
真假宜兴紫砂壶的鉴别方法
乌泥、黑泥、捂灰,你还在混为一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