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生为江听香铭杨彭年制《石铫壶》 (ID921729)

关注作品 关注
容量:350CC泥料:原矿段泥刻绘/主题:诗词器型:提梁
服务: 真品保证 原人原作 限量收藏
作品详情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清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一号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西泠八大家”之一,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此壶作提梁式,敛口、鼓腰、圜底,造型简练,浑朴有致;提梁作半圆形,与壶身衔接处之线条自然流畅。“石铫壶”之名,乃出自其壶铭指涉北宋周穜(北宋熙宁至元佑年间人)赠壶予苏轼的故事。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古人煮茶的用具原是以生铁制成的鍑、瓷或石等材质为之,但这些材料的缺点在于不够坚实,难以耐热、持久。到了宋代,釜演变成铫,周穜送给苏轼的石铫壶即是一种由“釜”改良而成,有流有柄的煮茶器。苏轼得到此一石铫壶之后,曾作了一首诗给周穜,以表达感谢之意: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诗中赞扬石铫壶这种新产品,由于在材质与器身设计上加以改良,因而更适合用来煮茶。而这把当年周穜送给苏轼的石铫壶,后来于清代乾隆年间被仪征人尤荫所收藏。陈曼生与杨彭年根据石铫壶的造型再加以改造、创新,因此题铭曰“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意思是这把由紫砂泥抟制的石铫壶,已不同于周穜的那把,而是自行创作设计的。

淘壶人介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