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菲,女,1985年生于江苏宜兴,2015年助理工艺美术师,实力派陶艺家许亚均弟子,有“石瓢皇后”之誉。2006年正式加入紫砂行列,成为一名80后紫砂匠人,擅长全手工技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专注各式经典石瓢研究十七余载。
胡海菲师从实力派陶艺家许亚均,后又得中青辈实力名家何律军、沈建宏两位老师专业指点。胡海菲擅长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对紫砂工艺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从传统器型中寻找新的灵感。胡海菲痴迷紫砂传统经典——石瓢壶,多年来心摹手追,在不断从摹古中学习领悟,从中汲取石瓢壶之精华,是一位兢兢业业的紫砂女匠。
足足十七年的毅力,胡海菲坚持着对石瓢壶的钻研,十七年的功力,让她成为了石瓢壶的深度演绎者。所制紫砂壶风格娟秀、刚柔并济、隽永耐看,深受广大藏家喜爱和认可,被誉为“石瓢皇后”。
胡海菲是一位对自己有要求、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紫砂匠人,坚持深度钻研石瓢17年,只为做一把绝对让壶友赏玩皆宜的百年经典好石瓢。
认识胡海菲的人都说,她是个非常倔强的人,脾气倔,性子直,很有点不服输的劲头。胡海菲从小对父辈们泥凳上做了一半的紫砂壶感兴趣,与紫砂文化有着不解的情缘。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对紫砂的热爱,开始学习紫砂技艺的基础知识,“我能做的更好”这个想法一经出现便深深扎根,决定正式加入紫砂行列,为紫砂行业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
她拜师实力派陶艺家许亚均,学习全手工制壶工艺,勤学苦练,一步步稳扎稳打,手摹心追,制壶技艺突飞猛进。胡海菲对紫砂工艺和器型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她开始琢磨钻研各种石瓢摹古之路,坚持至今已有17载。摹古之路,理所当然的从子冶石瓢、景舟石瓢开始,每一个细节都是追求极致,磨砺手艺,融会贯通,每一把印着“胡海菲”三个字的石瓢壶,风格娟秀,经典好用。
她要做一把绝对让壶友赏玩皆宜的,足以成为百年经典的好石瓢。她的韧劲儿,她的倔强,体现在每一把石瓢作品上,十七年的坚持和毅力,十七年的功力,让她成为了石瓢壶的深度演绎者。
许亚均,号龙山壶隐,中青辈实力派陶艺家,师承顾景舟传人吴群祥大师,得其壶艺真传。1965年出生于宜兴,紫砂综合技艺基础扎实,具有设计能力,尤以传统古法全手工制作技艺为擅长。
恪守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坚持不懈临摹与研究传世古壶,特以“邵氏大亨”风格为挚爱。作品风格拙古雅致、质朴大气,多次荣获专业展评奖项,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深受海内外众多收藏家的赞誉和推崇。
如今的胡海菲老师,不仅在石瓢壶的摹古上小有所得,更在石瓢壶的创作上,增加了铺砂、点砂等装饰工艺的运用,与顾立等陶刻名家的合作,让她的石瓢壶上更增添了几分文人气质。她会在石瓢的演绎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
“石瓢皇后”胡海菲擅长全手工制壶技法,专注各式经典石瓢17载,从选料、工具、定型、制作、烧制等每一个细节,亲力亲为,本人本工,百年经典,赏用皆宜。
胡海菲摹古顾景舟的平盖石瓢,传统纯手工技法成型,壶身形饱满挺括,嘴把自然舒展,桥钮拿捏自如,彰显力道,刚中寓柔。
摹古顾景舟的景舟石瓢,壶身丰润饱满,骨肉亭匀,气韵充沛,肉感十足,曲线柔和流畅,平压盖、桥钮,拿取自如,直流简而有力,出水顺畅。整体力道、气韵、各部件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
胡海菲摹古国大师徐达明之汉棠石瓢,整器古味盎然,线条过渡柔和,壶腹丰润饱满,桥钮与穹盖浑若一体。弯流自壶腹胥出,曲线上扬,出水爽利,圈把与之对称,比例和谐,线条转折柔顺,隽永耐看。器型经典,赏用皆宜。
铺砂,是指当紫砂壶坯体已成型,尚有一定的湿度时,将研磨好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颗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湿坯表面,再借助工具将这些颗粒压嵌进坯体表层的一种工艺。常见的铺砂工艺即为紫泥铺砂,在紫泥作胎的坯体上铺段泥砂、朱泥砂等,烧成器表面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繁星点点的视觉效果。
1.打作料
2.围身筒
3.拍身筒
4.上满片
5.拍底
6.上底片
7.上准片
8.身桶成型
9.做壶嘴和把
10.做壶盖
11.装嘴把
12.做壶脚
13.了胚
14.开壶口
15.敲章
16.完成
胡海菲壶艺精湛,锲而不舍,所制紫砂壶风格娟秀,喜欢从传统器型中寻找新的灵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紫砂女匠,擅制石瓢类紫砂器型制作。
在紫砂茶器中,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一说,紫砂壶造型变化无穷,而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独占一席之地,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每一代壶艺大师都伴随一代经典石瓢的问世,它们以自己独特的神韵美感,在紫砂历史长河中绽放光芒。
“石瓢”最早被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传闻陈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淘古物于市,有幸得一石制器皿,依型绘壶,加盖、流,数易稿,终成壶式,并称其为“瓢”壶。
石瓢自清代陈曼生创制起,就备受喜爱,贯穿了紫砂壶艺发展史,堪称壶中王者。石瓢壶发展至今,经历代制壶者改良设计,呈现出多种器型形态,从留传于世的石瓢壶来看,均由“曼生石瓢”演变而来,其中以“子冶石瓢、心舟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为经典代表。
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相传,陈曼生偶遇乞丐,手持一石器(铫),外观古朴独特,便买下并在其基础上改良设计出“石瓢壶”。 曼生石瓢,主要特色是壶身呈“金字塔”式,上小下大,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整器古朴端庄。原壶题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也表达了曼生石瓢丰腴饱满,却有骨力、有张力的器型特点。
瞿子冶,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书画篆刻家,与杨彭年、申锡等紫砂陶艺名家多有合作,与之合制的石瓢壶被称为“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在曼生石瓢的基础上,表现出三角形的流转变动。身筒延伸为一个大三角形,把为倒三角形。多个三角形立体而有机的组合,每根线条锋利如刀,劲爽有力,尽显“骨格清瘦、俊秀爽朗”之美。
何心舟就是玉成窑的一位陶艺名家,清中晚期制壶大家,工书法篆刻,善制紫砂壶器,心舟石瓢是他创制的的经典壶形,心舟石瓢从设计、制作到书画篆刻一气呵成。心舟石瓢,造型无锐利之处,却丝毫不显臃肿,弧线流畅自然,整器沉稳大方。
延续了子冶石瓢的整体形制——三角身筒、细挺直流嘴、三角耳把。壶盖与子冶石瓢相比,做了改良,更接近于景舟石瓢,轻巧而薄,更显平实。最大的特点是器型简洁、精巧实用。盖板线厚薄适中,线条圆润,与壶口结合严密,边与盖面的交接和顺,更加圆整有劲。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所创,也被称为“满瓢”、“大石瓢”。景舟石瓢,上窄下宽,极富稳重感,增大了嘴、把上扬的角度,刚劲有力,将壶腹微收,曲面弧度更显丰润饱满,更加完美地诠释了“刚柔并济”的器理精神。
由国大师徐汉棠设计制作,型体老味、飘逸,端庄大方。相比其他石瓢,增添了几分浑厚与丰满,显得有骨有肉,温润可爱。造型继承了石瓢壶的三角形骨架,弯流、耳把、钉足的改良与创新,使汉棠石瓢更加强调曲线的刚柔并济,及每个转折点上的力度,犹如蓄势待发的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