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36-01
宜兴紫砂,自北宋兴起,至今已声之外,其中原因,除紫砂特有的材质,传统的成型工艺外,还和它独特的装饰手法是分不开的。
紫砂刻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是用锋利的刚刀在泥坯上刻出装饰图案来。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砂器产品上就有了铭刻,开创了紫砂刻画装饰的先河。到明代万历年间,紫砂器上的铭刻日渐风行。明代时大彬制六角壶壶底镌“万历丙申年时大彬”二行楷书,还有“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铭刻。当时的铭刻仅属于制壶艺人在产品上留下的款识。后来由于紫砂壶的社会影响,吸引书画金石家前来定制茶壶并亲自挥毫镌刻,才逐渐形成一种风尚,追求书法及镌刻趣味。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吴昌硕都曾亲自在紫砂壶上题诗挥毫,到这时才真正形成刻画装饰,装饰部位也移到壶的肩腹部及盖面等显眼处了。
除造型上的线型装饰外,紫砂壶上的装饰手法有刻画装饰、泥绘装饰、彩釉装饰、浮雕装饰等。刻画装饰的题材比较广泛,一般在器皿的正反两面,分别刻上诗文和画面。诗文的内容有的是与茶、花有关的题咏,有的是著名诗人的诗句,多由唐诗三百首及千家诗中选出,着重讲究个体书法,有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流行崇古的风尚,对古铜器及石刻拓本发生兴趣,仿秦汉瓦当及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拓本常用于壶上的装饰中,将石刻的粗糙肌理在陶器上访客得十分相似。画面的题材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博古图录等。常取材于芥子园及点石斋等画谱,十九世纪画家任伯年的花鸟画亦广为引用。由于是用刀刻出来的图案,笔笔是着实的,因此不善于表现画面的层次,着重讲究形象,构图以及刀法的变化。
刻画装饰史上较具影响的是清嘉庆年间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设计铭刻书画装饰,由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制作的壶艺作品,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曼声壶的文学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重视,特别是书画家爱之如宝。如当代上海画家唐云,江苏画家亚明都是曼声壶的收藏家。
刻画装饰的操作程序是先在泥坯上用毛笔设计好墨稿,再用阔约0.5厘米的锋利斜口刀依样刻出,握刀管如握笔,强调腕指用力,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也有不画墨稿,直接以刀代笔在泥坯上刻出装饰纹样来,依靠操作运刀时的抑扬顿挫,刀锋的气脉连贯产生的韵律与节奏,显示一种迹外传神的美感。刻好的装饰画面有的仅在纹样里涂上白或黑的泥料,以加强效果。有些刻好的画面还要着色,将精心选来的各色陶土磨细,用国画渲染的方法,使装饰更为突出。这些陶土颜色的天然的矿物色,经高温烧成后发色沉着,古色古香,并具有经久不变的特点。
泥绘装饰即在已完工尚有一定温度的泥坯上,用其它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被用来堆画的色泥有白泥、朱砂泥、乌泥等。泥绘装饰手法流行于清初。里弗尔艺术馆藏得陈汉文制六角壶,是用泥浆堆花装饰的典型作品,六角皆饰以山水及乾隆御题诗,诗文是篆书,肩盖皆画梅。
彩釉装饰工艺始于清乾隆年间,是在泥绘装饰基础上吸取景德镇瓷器粉彩工艺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彩釉装饰是用低温铅釉色料在紫砂烧成品上堆画花卉、山水、戏曲人物,再经750-800摄氏度第二次烧成。也有将紫砂胎上施满釉的手法称为“炉钧”。对釉及炉钧工艺,阮葵生曾说过:“近日宜兴砂壶附加饶州之鎏,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因为紫砂表面无釉,有一定的气孔率,彩釉及炉钧表面就常常有气泡及龟裂纹。
继承和创新是辩关系,继承传统不是对旧形式的照搬照抄,创新也不能盲目的脱离传统去进行,要认真总结前人是如何充分发挥紫砂泥料的特性,创造出这样丰富的装饰手段,学习他们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真正的美是雅俗共赏的,作为艺术品与生活用品相挂钩,我们又不能忽视它的实用性。。
在紫砂壶上,一般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肌理质感,不轻易附加装饰,以朴素雅致为主,这是紫砂器装饰效果的主要特点。相当一部分产品,仅在形体的口、肩、腹、足等部位,用各种线型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性。有些产品即使施以局部的雕饰,也是本着花素相宜的原则,按照不同器型,以简洁的传统字画或纹样,刻画出虚实相关的图案,这种很有分寸的装饰手法,把实用与美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艺术表现力。
[1]唐云,郑重.紫砂壶鉴赏[M].:万里机构,万里书店,1992.
[2]《上海工艺美术》2001.8
[3]《陶艺师》2007.2
快速投稿通道《铁道标准设计通讯》《华夏星火》《通信工程学院学报》《网管员世界》《现代传输》《陶瓷工程》《求医问药》《当代保险》《交通管理研究》《中外食品工业信息》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