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宜兴均陶:市场化走出来的“春天”

2015-04-14

宜兴均陶:市场化走出来的春天

宜兴均陶传承人的作品(淘壶人记者李锦摄)

宜兴均陶:市场化走出来的春天

年轻传承人在均陶上压花(淘壶人记者李锦摄)

淘壶人无锡4月8日电(通讯员陈敏 记者苏雁)宜兴陶瓷源远流长,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合称宜兴陶瓷“五朵金花”。2014年,有“大拇指的艺术”之称的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无锡第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是否也面临惠山泥人、留青竹刻等非遗项目传承难的发展困境?“均陶不存在,市场供不应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自信地告诉记者,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创新,我们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化为特色的活态传承保护非遗之路。

陶瓷有三绝,均陶独占俩

宜兴均陶,始于北宋时期,施以特定釉彩和堆花装饰,是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釉色绚丽,有蓝均、红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又以蓝均釉最为珍贵,赢得“灰中见蓝晕,艳若蝴蝶花”美称;而堆花则称为“大拇指艺术”,在坯体表面堆出花鸟虫鱼,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在大师工作室旁的作品展示区,李守才指着名为《五龙吸水》的均陶作品向记者介绍:“这是集堆花和蓝均釉于一身的作品。堆花,就是把异于坯体的其他泥料,粘贴在陶器表面形成纹饰或图案,所有的功力都在大拇指上。搓、撕、贴、抹、迭、掀六种手法相互交替,互为关联,还要考虑到坯体的本身颜色和形状,真可谓是‘拇指堆出大景致,竹尖点出龙虎睛’。”

李守才还告诉记者,历史上,均陶的传统釉水是由“窑汗”(松柴石灰窑内壁挂着的结晶物)、冶铜的铜灰、石灰岩山脉周围水潭内的泥浆为主原料,这些富含氧化铜、松油和钙的合成物,在经过窑火煅烧产生不可预知的“窑变”,可以说每件均陶作品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不过现在不烧柴火,蓝均釉的原料‘窑汗’也相当稀少了。”

“提到宜兴,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紫砂壶。但如果对宜兴陶瓷的历史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均陶历史更久、技艺更绝。”李守才告诉记者,宜兴均陶在明代晚期进入成熟期,清雍正年间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当时深受东南亚各国的欢迎,并被转销至秘鲁、智利、墨西哥和欧洲各地。

转型艺术品,非遗得保存

1984年,宜兴成立堆花特艺工作室,首开了堆花艺术品的先河。“这是均陶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李守才表示,“历史上,均陶一直作为花盆、水盆、花缸、金鱼缸等功能性日用品存在,而从此均陶进入高端陶瓷艺术品领域,迎来崭新的市场。”

“如果只是简单匠人式的‘复制’,均陶的市场恐怕会萎缩。”李守才认为,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非遗作品,与工业流水生产产品的最大不同是人力成本高和精湛技艺,这些由谁来买单、谁愿意买单?这意味着均陶的精品路线才是发展方向,才能真正传承好均陶的精湛技艺。

记者在李守才堆花工作室看到,五、六名80、90后的青年人正安安静静地坐着,一手握着一团泥巴,一手的大拇指一点一点把泥堆到坯体上,形成牡丹花的叶子或者盘龙的鳞片。81出生的刘俊在工作室已经16年了,他告诉记者,“学堆花技艺不仅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还多了一份非遗传承的荣耀。”

为保护好宜兴均陶传统工艺采取措施,如今,宜兴均陶的每一种工艺都有传承人。以“大拇指的艺术”堆花为例,就有李守才和方卫明两个大师工作室,由高级工艺美术师亲自“带徒弟”,使堆花领域聚集来40多名艺人,其中半数以上是中青年,90后也纷纷加入。

“精品主要由高端人群和博物馆收藏‘买单’,年轻人也乐意学习传承技艺,这是非遗传承最好的状态。”李守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北京中南海、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收藏宜兴均陶园林陶台、均釉瓶等工艺品;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等建筑都用上了“金龙牌”均陶琉璃瓦,均陶“高大上”路线走得很成功。

创新迎市场,均陶有“春天”

一走进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就感觉到迎面扑来的热气,一车一车的均陶产品随吊车新鲜“出炉”。“这是均陶烧制流水线,全长112米,用煤气发生炉做燃料,温度可据工艺要求自行调节,每件产品都得经过24小时的烧制周期。”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公司用先进的科技改进制陶工艺,减少次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宜兴均陶如果只走精品路线太小众,而鱼缸等器皿的功能性均陶仍是不可放弃的大众市场。”公司负责人介绍,均陶企业市场化转型,一方面在工艺上下功夫,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公司也在研究目标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功能和设计,让均陶制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针对国内市场,宜兴均陶企业研制了装饰亭榭、楼阁、宾馆、别墅的中国传统经典产品,不仅有艳丽的外观装饰性,更具有经久坚固的实用性,博得建筑设计巨匠及大师们的推崇,并被建设部推荐为小康住宅优先产品。目前,均陶园林陶、陈设陶产品年产量达250万件套,建筑陶年产量达700多万件。

针对国际市场,宜兴均陶企业积极开拓,通过调研欧美市场的需求,主动改变以圆形为主造型,增加不规则造型等许多新造型;开发出金属釉、仿铁锈釉等20多种新一代釉水,扩充釉质种类;还开发出适合外国人野外烧烤的陶瓷炭炉,受到老外欢迎。去年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园林陶营业额就超过3000万。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宜兴,像无锡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这样的均陶企业有近 家,共同顶起了均陶的明媚“春天”。据宜兴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宜兴均陶制作和生产企业达到3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3000人,2014年,宜兴均陶全年总产值 元。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the end
相关阅读
全英文版《百年紫砂》上线CGTN,洋气了!
全国首单!“宜兴紫砂”地理标志上保险了!
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宜兴旅游业峰回路转?
“宜路陶醉”阳羡行!
沪苏湖铁路最新进展来了!宜兴上海间一小时抵达
传承经典,致敬匠心!百件优秀紫砂器型出炉
宜兴市博物馆揭晓“十大馆藏文物”!
阳羡:一壶陶醉古南街
总投资近70亿元!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10只重大项目开工
总投资103亿元!今年宜兴首个百亿元级项目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