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市环保部门获悉,我市按照《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宜兴生态实际,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保护比例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其中,太湖(阳羡景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都被划入生态红线区内。
作为国家生态市,我市正努力构筑生态文明高地,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据市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全市生态红线区域共分为7类9个板块,分别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太湖重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724.9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31%,占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的54.62%,保护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
据了解,从2008年起,我市就开始了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走出了一条由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称号,高标准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考核,被评为全国“十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行榜”第一名。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抓紧修订完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规划,认真做好生态红线顶层设计工作,根据全市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实施分级管控,将阳羡景区、横山水库、龙池山自然保护区等核心区域和环境敏感区设置为一级管控区,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对滆湖、三氿等4块重要湿地、南部海拔大于100米的山地、太湖水体及沿湖岸5公里范围划为二级管控区,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项目认定标准,禁止一切不符合保护政策的开发建设活动。
业内人士表示,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不仅能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还能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下一步,我市将探索建立生态敏感区和重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转移支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地方给予适当补偿,增强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调动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同时,还将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纳入生态红线的镇、园、街道在工业指标、外资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实施差别化考核政策,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转型发展。(贾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