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忆英
1994年,国内发行了《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这套邮票将诗词、书法、金石、紫砂壶艺集于一体、巧妙地融入方寸之间。四把紫砂壶分别是明代时大彬的“三足圆壶”、清初陈鸣远的“四足方壶”、清代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和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璧壶”。
邮票以精美的紫砂壶为主图,还有历代文人题咏紫砂壶的名句草书,分别是汪文柏的“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森的“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汪森和汪文柏是亲兄弟,桐乡人,均为清代著名学者、收藏家、鉴赏家。汪森(1653~1726)的题壶铭究竟出自哪一把壶,已不可考。海宁新仓的吴骞(1733~1813)在《阳羡名陶录》中录有汪森为紫砂壶所题铭文二款,其一“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其二“酌中冷汲蒙,项谁其眝之,古彝鼎资之,汲古得修绠”。汪森有一作品集,就叫《小方壶存稿》,说明他对茶壶非一般所爱。汪文柏(1659~1722)同样酷爱紫砂,通过宜兴词人陈维崧介绍,他与制壶艺人陈鸣远结识,并曾写下著名的诗作《陶器行赠陈鸣远》。邮票上的两句诗文,便出自此诗。
值得一提的是,陈鸣远的父亲可能是制壶名家陈子畦,为什么说是“可能”呢?因徐喈凤的《宜兴县志》中有一句话:“陈子畦仿徐(友泉)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作者用了“或云”两字,如此描述,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疑案。同样让人至今争论不休的是陈子畦的籍贯,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江苏宜兴,亦有部分学者认为他是桐乡人。
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曰: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即汪文柏)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镌庾子山诗,为曹谦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从中道出了陈鸣远的交往圈子和制壶水平的高超,同时记录了当时社会对他的认同和肯定。
汪氏中,曾出了一位制壶艺人汪淮(1746~1817),汪淮的高祖便是汪文桂,其“所制茗壶极精雅,或在壶底或在流下署款‘汪淮’,惟传器不多”。
图片由作者提供
※名物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