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清明,祭祀扫墓、殡葬改革等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通过加快金鸡山公墓改造和各镇骨灰堂建设、减免殡葬服务费等举措,积极引导群众绿色殡葬、文明祭扫,并逐步形成了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宜兴特色的殡葬改革经验。如今,“入室为尊”、低碳祭扫等方式已逐渐被广大市民所认可。即日起,本报推出“绿色殡葬、宜兴先行”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市在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倡导文明理念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扫连续多个周末的阴雨,清明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天公作美,阳光明媚,市金鸡山公墓也迎来了又一个祭扫高峰。周六上午9点,市民李薰和丈夫手捧两束鲜花缓缓步入位于公墓最南端的金鸡堂骨灰楼,去祭扫上个星期刚刚迁入骨灰楼的外公、外婆和父亲的骨灰格位。摆上一束菊花,轻轻擦拭窗格玻璃,李薰说:“骨灰入室这是趋势,看到这里环境这么好,我们也很放心。”
跟随祭扫市民的脚步,记者也走进了这座宽敞明亮的现代建筑。整栋楼宇的内部装饰以金色、米色为主,闪闪发亮的水晶吊灯、清新雅致的墙壁装饰、随处可见的布艺鲜花……处处透露着温馨、现代的感觉。作为我市实施殡葬改革的示范点,金鸡堂骨灰楼自2010年建设以来,从建筑的体量、设计,到内部功能设置、选材等都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要建就建一座最生态、最节约、最文明、最现代的典范工程。
今年1月,这座占地10亩、总投资5000万元、拥有5万多个格位的骨灰楼正式启用,共可节约土地300亩。目前,已安放4500多个格位。“最近来办理迁入的市民特别多,最忙的一天迁入了600多个。这说明老百姓对殡葬改革、对‘入室为尊’的观念正逐步接受。”采访中,金鸡山公墓主任周盘锋介绍说,骨灰楼刚建成时,他们便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宣传,组织社区、村干部来参观,“他们看了都说好,回去后都当起了义务宣传员。现在有不少老百姓都主动跟我们联系。”很多来宜参观的外地同行也高度肯定金鸡堂在硬件建设及管理中体现的先进理念,认为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都少见,绝对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要群众移风易俗,转变传统的殡葬、祭扫观念,仅仅靠口头倡导和宣传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从硬件设施上加以完善。对于宜兴这样一个很早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而言,传统墓葬造成的资源浪费不容忽视。2010年,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在国内县级市中出台了《殡葬设施建设布局十年规划》,整合现有殡葬设施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殡葬设施布局、规模及数量,改造和利用先进的殡葬设施,有计划推进骨灰堂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将保留骨灰方式从“入土”转为“入室”。至2020年,在完成城乡骨灰堂建设的基础上,将分阶段取消传统的公墓安葬形式,骨灰处理将实现以骨灰堂存放为主,以骨灰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河海葬等生态葬式为辅,确保全市无非法公墓和私埋乱葬,全面达到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目标。为顺利实现以上目标,2010年,市政府又推出了《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于各个镇级骨灰堂的建设作出明确要求。
十年规划已经迈入第四个年头,殡葬改革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全市殡葬改革示范重点的金鸡山公墓改造工程,其主体——金鸡堂骨灰楼已建成投用,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包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在内的生态墓区建设,预计,今年6月可基本完工。市殡葬管理所所长都国松说:“等生态墓区建好后,老百姓对这类绿色殡葬方式就会有个直观的认识,接受起来也会更容易。”此外,镇级骨灰堂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和桥镇、芳桥镇的骨灰堂已经建成;官林、徐舍、张渚、太华、屺亭等镇、街道的相关工作也正在进行;其余镇街的骨灰堂建设都将在年内动工。至2014年底,我市将全面建成市镇两级骨灰堂,届时,全市骨灰堂将设置骨灰格位超30万个,可节约土地1200多亩。(耿蕾 张胤 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