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皇帝登基以来,宜兴紫砂便入了众多清朝皇帝的法眼,
一道圣旨下达,紫砂巨匠们辛苦所制的精品佳作,纷纷登上了开往京师的船,离开宜兴,入住宫廷。
只是这清朝皇帝喜爱富丽堂皇的器具,素面素心的紫砂壶虽是惊世佳作,却也难以自己的“素颜装”进宫面圣。
这时候就轮到宫廷造办处按照旨意,对紫砂壶进行各种装饰、打扮。
这装饰手法更是难于单纯的紫砂器具的成型技法。
素面朝天的紫砂器只需烧制一次即可,而加彩紫砂陶器还需施加一层透明釉,工艺难度更大。
且这些深受帝王宠爱的加彩紫砂陶器并非运用单一的彩绘工艺,
还往往将磨光、刻、划、浮雕、泥绘、色釉、镂空等各种技法融杂其中,形成更复杂的工艺流程。
最终的成品,才可入住宫廷,只是这时候,除了造型,亦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认出紫砂器具的本来面目。
就像一个来自江南的小城女子,一下子浓妆艳抹,娇俏脸庞虽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却再也不复往日的清丽可人。
清朝宫廷的紫砂器,富丽堂皇、烧制工艺复杂,
尤其是具有丰富的工艺、艺术价值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珐琅彩紫砂陶器更因其数量少而弥足珍贵,却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这种装饰手法使得紫砂器失去质朴清雅的审美特征,
且紫砂胎上的彩釉常产生气泡孔及棕眼,更堵塞了紫砂泥特有的双气孔,失去透气性,使紫砂器在实用上丧失特色。
只能束之高阁,仅供人欣赏,却没有那种被人日日摩擦于掌间的美妙感受。
一把紫砂精品,紫砂匠人完成一半,剩下的皆要由用壶人完成。
在日常琐碎时间里,爱壶人将自己的心思灌注到壶上,日日于掌中把玩、摩擦,看着紫砂褪去出窑时的粗糙面目,变得成温润如玉的佳人,这种感觉非亲生经历,不能体会。
清代阮葵生所著笔记小说《茶余客话》载:“近时宜兴砂壶覆加饶州之鎏,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
一语道出此种彩釉装饰的弊端,可惜在那个尽全国之力,结一人心欢的时代,这种牢骚也只能私底下发发了。
现今紫砂圈,彩绘紫砂壶依旧屡见不鲜,但也仅仅是局部彩绘,既美观而又实用,深受广大壶友喜爱。
不过,清朝时的彩绘上釉紫砂壶虽是不实用,但小编有幸在利永紫砂博物馆里得见,还是惊叹于这些紫砂壶的美丽,也难怪清朝皇帝对这些紫砂器喜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