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窑炉火,我牺牲了很难得的两天休息日,休而不息,往返路程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急匆匆的去了一趟宜兴。
到了晚餐,经典陶坊的主人李大哥搬来几坛二十多年陈的老黄酒,我才想起来--原来是跨年了,从2016年跨到2017年。2016年我有很多无奈:疲倦、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与太太小孩分隔两地(在北京上不了小学),然而,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努力活的更好一点。2016年却也收获了几位重要的朋友,为了自己的下半生努力规划、奋进。李大哥和我同姓,话不是很多,却很温和,笑嘻嘻的,也不陌生。老于是真的喜欢紫砂,言语之间皆能看出;熊老师是民族学的女博士,用二十几个民族语言的祝酒歌真不错。还有杨总、刘总、王教授等新老朋友。
我对紫砂壶的喜爱是源于茶叶的冲泡,我对紫砂壶的疑惑是它仿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我的清意味茶学流派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提出了五个字的“土、烧、型、工、艺”。紫砂壶之所以是紫砂壶,必须是紫砂土;烧造温度不够,表面玻化不足,双球孔结构不完全,都会影响泡茶;不同的造型对不同茶类的冲泡表现不同;不论所谓全手工也好、模具也好,只要不影响泥料的烧成结构,都是紫砂,当然,冲浆、拉坯是不行的;艺术是个韵味,紫砂壶是个造型艺术,当然艺术是个更高境界的要求。经典陶坊提出的紫砂壶评价标准是“烧、土、型、工、艺”,我们字同,顺序不同,但是关注焦点是一致的。
短短的时间,和李大哥的相处很愉快,也喝到了李大哥的不少好茶。为了不浪费机会和时间,我提出来想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宜兴做一次行走的茶席。经典陶坊的小伙伴们大力支持、帮助,助泡“丫鬟”罗小妮,烧火茶僮汤索,选址、协调、器具准备、司机是经典陶坊文静、小黑。
“行走的茶席”之宜兴东坡书院 茶谱
一、时间:2017年1月日1:30-3:30
二、地点:宜兴 东坡书院
三、茶师:李韬
四、主泡器:清泉壶(吴倩制) ;小巨轮珠(戴燕制)此壶型与传统巨轮珠不同,但在台湾皆属于巨轮珠系列
分茶器:无,小壶直接倾倒,巡回均衡茶汤
品茶器:经典陶坊制草木灰釉杯
其他器:柚木圆托盘、竹壳暖水瓶
五、茶法:
之一、茶品:2000年铁罗汉;2014年野生宜兴红茶
之二、用水:当地水
之三、用火:本来小伙伴们准备了炭炉、果木炭、经典陶坊紫砂烧水壶,可惜东坡书院老大爷不让用
之四、茶点:无
六、赏茶:
对于老茶来说,水温非常重要。可惜未能起炭。因而增加置茶量、浸泡时间。然而铁罗汉茶汤仍显绵软无力,茶是好茶,所用紫砂壶温润又发茶性,勉强成汤。野生宜红倒是表现不错,浓郁感和茶香都比我以前喝到的强很多,让不喜欢宜兴红茶的我有了新的认知。当地水泡当地茶,这种最佳组合非虚。
茶会3:30分结束,我4:07分的高铁火车,因而准备、用器、选茶、收拾,我皆动嘴。感谢那俩老友,感谢那些新友,所有一应器具皆由经典陶坊提供。此次“行走的茶席”穿过宜兴老街,看到了徐汉棠、顾景舟、任淦庭等老紫砂大师的故居,不免唏嘘。
茶席所布的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此景暗合我之境地:为生活所改,将他乡活成故乡,而故乡渐行渐远。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