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48-01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较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讲究饮茶者,大都采用宜兴紫砂壶,容积一般在800-200毫升为主多。泡茶时,首先,如何识别名茶、如何鉴赏名茶。观干茶形,闻干茶香,选好茶后用茶抄抄起卷紧茶叶如珍珠,倒入紫砂壶中,茶壶发出清脆的“嘀嘀……”之声,随之注入沸水,壶口泛出的茶泡沫用壶盖轻轻括去,盖上壶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公平杯),这叫洗茶;然后把奶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再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人称“茶汤养壶”。然后开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饮,使大家真正领略到台湾茶的扑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润喉甘甜滋味,台湾同胞喜用紫砂壶沏泡台湾茶,并一致认为台湾的茶,唯有用宜兴的紫砂壶,才能沏出真茶之味,用宜兴紫砂壶泡台湾茶,才能更得壶之真趣,什么样的茶,该取什么样的壶,沏茶饮茶怎样用好壶和养好壶,都有一番科学的方法和养壶之术。沏好茶的壶,周身是热的,浇在壶身上的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另外,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由于紫砂壶体壁内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透气而不渗水,并容易吸收茶汁,去除土味,留下浓郁茶香。
紫砂壶深得人们喜爱,是因它的优点很多:(1)惟紫砂壶能独发茶之色、香、味,用于泡茶,不会失却原味;(2)紫砂壶使用愈久,即使不放茶叶,将空壶注入沸水,也会发出醇郁芬芳的茶香。这是因为紫砂壶具有多孔性,器壁能吸收茶汁,时日一久,茶汁积成“茶锈”,经沸水冲泡,“茶锈”就自然散发茶香;(3)紫砂壶久用其色泽必生光明,“自发暗然之光,人手可鉴。”就像玩玉之人,每天盘玉,久之其玉必盘出光泽,深为藏家喜爱。此为“养壶”是也,凡饮茶者均乐善此道;(4)它具有耐冷热急和较低的热传导性等特点,使得沸水注入而不开裂,提携不烫手,保温效果好。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吸引众多爱壶人士青睐。尤其是在日益繁忙的工商社会中,有愈来愈多的人把闲情逸致倾注于壶,期待它日益温润明亮。每每三五好友结伴,既可畅谈又可养壶;寓艺术于人情之中,此乃较合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是较亲切可喜的“生活艺术”。同时,文人雅士品茗养壶别有风味,乡村野夫同样可以结伴饮茶养壶,各得其乐是“艺术无贵贱”的比较好实。
紫砂茗壶以其雅玩可爱,古朴稚纯,加之间或显现的名家书画艺术,使之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非但古人之作,当代名家之作也是炙手可热。作为造型艺术,紫砂茗壶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收藏价值,而要真正能体味到鉴赏中的精粹,就不是对其自身的特性和名家名作的特征,以及其它衍生价值的一知半解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文化和艺术学识的积淀,需要对紫砂历史、工艺、名家、名作的全面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认识,只有做到较全面、较系统地完善自己的欣赏和水平,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紫砂艺术。
《上海券报》报道,2005年7月,一件清乾隆年制紫砂花卉文字茶壶以17.05万元人民币成交。拍卖场的升温为当今的紫砂壶收藏摇旗呐喊。而如果要介入投资,就要讲点诀窍。
首先,要分辨泥质。真正的紫砂壶是用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做原料的,这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并且吸水率高,手摸有细而不腻的砂质感觉。
其次,要注意着色。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因而制作十分精细。壶坯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亮色上来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长期经人手抚摩,表层呈现出润泽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少有光亮。有光亮的,多是用州白蜡打磨上去的赝品。当然较明显的是造型和气味。造型以“古拙雅趣”者为精品,这与茶道的精神有关。气味方面,长久使用的壶具有自然渗透的茶香。伪造者异味明显,造型熟练程度欠佳,气韵拙劣。
年代久远者、名家精品自然质高价优。但年代断定和真判断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比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均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就肯定是明代以后的作品。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三联书店,1992.
快速投稿通道《新余高专学报》《家庭护士专业版》《青海医药杂志》《中国铺地材料》《外国文学》《特种合成纤维与复合材料》《与电视技术》《交通科技与经济》《文艺研究》《中国公》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