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艺 中大展览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图:黎淑仪﹙左﹚和邓民亮介绍是次展览的内容/淘壶人摄【大公报讯】记者唐嘉慧报道: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与康乐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的“宜兴紫砂陶艺与文化”展览,即日起至十月四日在中大文物馆举行。是次展览汇集了中大文物馆及茶具文物馆的珍藏,全面展示及探讨宜兴紫砂陶器的工艺成就与发展,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中大文物馆亦将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推动宜兴紫砂陶器的研究、学习与欣赏。展品逾二百项中大文物馆研究员(宜兴计划)黎淑仪联同香港艺术馆馆长(中国文物)邓民亮出席日前举行的传媒预展,介绍是次展览的内

宜兴陶艺中大展览

图:黎淑仪﹙左﹚和邓民亮介绍是次展览的内容/淘壶人摄

【大公报讯】记者唐嘉慧报道: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与康乐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的“宜兴紫砂陶艺与文化”展览,即日起至十月四日在中大文物馆举行。是次展览汇集了中大文物馆及茶具文物馆的珍藏,全面展示及探讨宜兴紫砂陶器的工艺成就与发展,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中大文物馆亦将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推动宜兴紫砂陶器的研究、学习与欣赏。

展品逾二百项

中大文物馆研究员(宜兴计划)黎淑仪联同香港艺术馆馆长(中国文物)邓民亮出席日前举行的传媒预展,介绍是次展览的内容及多项精选展品。

展览展出的紫砂精品合共二百一十八项,包括中大文物馆北山堂藏品一百六十八项,以及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五十项。展览内容分为两大主题。第一主题是宜兴茶壶的文化内涵与鉴赏,下分七个副题:供春壶的故事,紫砂壶独领风骚,曼生壶及其流风,孟臣壶与功夫茶,清末民初的名工雅制;现代壶艺承传,外销紫砂及影响。第二主题是茶文化以外的紫砂制作,包括博古陈设、文房雅玩和像生雕塑等等。

黎淑仪表示,是次展览的展品类型丰富,涵盖不同的紫砂制作,让参观者一睹本港两大紫砂收藏家的珍藏,欣赏十八世纪以至当今宜兴紫砂名家的匠心之作。

黎淑仪又表示,紫砂陶器自明代中叶蓬勃发展,至晚明,紫砂陶人名工涌现,紫砂壶更是独领风骚,成为文人至为喜爱的茶具。紫砂陶器除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息息相关,更蕴含优雅的文人气息,巧妙地将工艺及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明代万历后期,紫砂壶名工时大彬以出类拔萃的手艺,被尊为一代宗师。他由制造大壶改为制造小壶,推动文人品茗新风,确立紫砂茶壶“文人艺术”的气质,影响深远。但时大彬壶真品难求,不少传世品实属二十世纪前期仿古紫砂的制品。例如是次展览展出的时大彬款开光方壶便是其中一件仿品。黎淑仪说:“其实仿品也是优美的制品,因此,今次展览除了展出多件紫砂茶壶真品之外,亦展出了一些优秀仿品。”

涵盖各种紫砂

石瓢壶是十九世纪常见的壶式,今次展出的其中一把石瓢壶为清代书画家、陶艺家瞿应绍与乔重禧的合作壶,乃一书画并美的制品,具有曼生壶的流风。

邓民亮介绍道,在明代已经有宜兴紫砂茶壶随茶叶运销欧洲。紫砂茶壶影响了欧洲陶瓷茶壶的制作,在今次展出的十八世纪初期荷兰贴花方壶身上可见一斑。

邓民亮续道,近年不少沉船出水,罗桂祥便购入其中的一些文物,成为了其藏品的一部分:“例如今次展出的‘玉香斋’刻款梨形小壶,便是在十八世纪中期沉没的‘耿特莫森号’的出水文物。”

茶壶以外,是次展览亦展出了博古陈设、文房雅玩和像生雕塑等紫砂珍品。黎淑仪表示,紫砂博古、文玩、像生,具有浓厚的文人生活趣味:“文化、艺术都是生活,欣赏明代以来宜兴紫砂陶人的文化遗产,感受当中浓厚的文人品味,这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核心价值。同时,希望这个展览可以让大家深与广地认识紫砂艺术。”

展览详情,可到网站:www.cuhk.edu.hk/ics/amm/index_c.htm浏览。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符号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