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引领村级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农家书屋在宜兴的普及率已达到100%。近年来,旨在为广大农民送去精神食粮,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文化水平的农家书屋,部分却遭遇看书者少、利用率低的困境。当下,为提高书屋利用率,打破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的状态,部分村、社区尝试盘活农家书屋资源,内外兼修,因地制宜,打造一方特色。
农家书屋运营碎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宜兴市的农家书屋建设如火如荼,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至今,共建成303家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同时延伸到了自然村,创有五星级农家书屋50家。“村里农家书屋建得好坏,村里经济实力说了算,个体化发展的模式造成运营碎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部分农家书屋建好后并没有利用起来,部分书屋或是‘摆样子’或是‘铁将军把门’。”宜兴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
让农家书屋真正运行,不仅要有人管还要确定由谁来管。目前农家书屋虽配有相应的管理人员,但大多属于兼职,在村里还任其他职务,想借书又不知道找谁借,或者需要打管理员电话,等管理员有时间才能办理,村民吃惯了闭门羹也就对此失去了兴趣。“目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强,年纪大的不懂电脑,年纪轻的连个资源共享都不会建,缺乏专业知识,想要往高层次提升有困难。”万石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老年人逐渐成了村里的主要群体,受文化层次影响,他们对于阅读的需求度较低,造成书屋闲置。“书屋自投入使用以来坚持每天开放,但却不见人来。”杨巷镇相关负责人说。
整合资源集聚人气,书屋搬进老年活动室
一大早,余庄村村民张志明就来到万石镇余庄村的农家书屋里看书。“为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刚新进了一批战争类书籍,最近是看上瘾了,有空就要过来。”张志明说。书屋于2013年启用,设立在村老年活动室里。“以前的书屋是独立设在村委会的,开到老年活动室后,人气上涨,每天不少过来活动的人要过来看看书。”余庄村专职文化辅导员宋燕清说。
“现在享受的服务是多元化了,每次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书屋里坐一坐,看累了就去健身房锻炼锻炼身体,练练书法。”村民陈小坤说。另外,为提高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镇里制定了激励政策,将创建书屋获得的部分奖金下发给管理人员,奉行有贡献必有奖的理念。
旅游与文化结合,打造“接地气”书屋
2014年7月,湖镇农家书屋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农家书屋“进驻”农家乐,延伸了书屋的服务范围与功能,打造“接地气”的特色品牌。尝试以洑西村龙山组为试点,将村内的龙溪山庄与静心小屋设立为书屋总部,另将13个农家乐设为分部运营。
走进龙溪山庄,农家书屋就设立在一楼大厅。如今,这间农家书屋不仅是村民的文化阵地,村民可以随意借阅,还是各方游客的集聚点,游客在旅游休闲的同时体会乡村文化气息。创意式壁式书架、吧台、躺椅……脱离了千篇一律的布置模式,书屋的设立为这座农庄增添了几分情趣。书屋由农家乐经营人员专职管理,提供书籍分类化服务,专门针对村民添置农业经济、法律等书籍,为游客则提供宜兴人文历史、养生等书籍。
为了提高书籍使用率,让“书接近人”,每个农家乐的房间内还放置20本左右的书籍。“不少游客在休息时都会翻阅,我们收到了不少好评,甚至还有游客想把我们的书买走。”静心小屋负责人黄剑智说。(蒋梦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