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30年前,我的戏剧创作起步于太湖!”时隔多年又来到宜兴的罗怀臻感慨万千
        在戏剧编剧界,他是年轻人的偶像;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大奖被他收入囊中;其作品《金龙与蜉蝣》、《西施归越》等被译为外文在国外上演……他就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8月12日上午,在中国文联文艺培训志愿服务“戏剧培训”项目(宜兴)开班典礼结束之后,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了他。
  “30年前,我的戏剧创作起步于太湖!”时隔多年又来到宜兴的罗怀臻感慨万千,“很多年前,我和今天的学员一样,也参加过业余作者培训班。”他还记得,当时作演讲的是一位上海来的专家,就是那次培训,让他一下子打开了创作的视野,也改变了他的人生。“30年后,我又回到了这里,我希望学员们能和我当初一样,通过这次培训,在文艺创作上都能有大收获。”他激动地说。
  近年来,宜兴的基层作家进行了大量的小戏小品创作,其中不少作品斩获了国家、省级大奖。对于宜兴的文化创作,作为专家的罗怀臻有什么建议呢?“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能一律模仿别人的。”他认为,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宜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发掘本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不断走进生活和基层,让作品保留“泥土味”;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文化创作不能拒绝现代化,要打破地域通道,接通“大气象”,以找寻更多的平台来展示宜兴的文化。另外,他认为,一个好作品要能慰藉群众的心灵,保持文化的延续。“我希望通过这次戏剧培训,打开学员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让宜兴走出几位国家级水准的小戏小品创作家!”对于宜兴文化创作的未来,罗怀臻显得特别期待。(云芳)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