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扎针、拔罐……7月11日,在新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间诊室里,万兆和医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绝技”,为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治疗,半天内他就接待了十几位病人,忙得甚至没工夫去擦拭额头的汗水。他是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中医师,已在基层医疗岗位上默默工作了三十余年,每年都要接待病人上万人次。
日前,万兆和被江苏省医师协会评为我市唯一一名江苏省“优秀基层医师”。面对办公室里的一幅幅锦旗,以及这些年来得到的众多荣誉,他总是微微一笑,说:“。”
今年58岁的老万出身于杨巷镇一个针灸世家,是“万氏针灸”的第六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父亲针灸技艺的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迷上了针灸医术,并接过父亲的“衣钵”,于1981年成了新建卫生院的一名针灸医生。当时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少、设备差、病人多,他看着一张张被病痛折磨的脸,听着一声声痛苦的呻吟,强烈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这些年来,他心里始终装着患者,有时一晚出诊数次,整夜无眠;有时候饭刚到嘴边,丢下饭碗就奔向病人;逢年过节,他也从未闲过。每当那些来自农村的病人因陌生、紧张无法准确描述病情时,他都会主动拍拍病人的肩,用真诚的微笑和幽默的语言鼓励他们,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法。有时遇上脾气急躁的患者无理取闹,他也不急不躁,总是等病人宣泄完后再耐心疏导。他说:“作为一名基层医生,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病人的心情都不好,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
虽然工作在基层,但万兆和从不满足只治疗普通疾病。作为“万氏针灸”的传人,他除了继承祖传针灸技艺外,还刻苦钻研学习,阅读大量古今针灸专著,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针术,专治顽疾,不少上海、南京等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去年8月,万兆和接待了一位“疑难”病人。这位病人经常性发作“三叉神经痛”,而且发作起来疼痛不堪,其家人带她先后在全国各地求诊了五年,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根治。经过细致的诊断,万兆和为她“量身订制”了一套针灸疗法,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彻底根治了顽疾。这些年来,万兆和治病无数,却从未发生过差错,被乡亲称为“活华佗”。
在基层从医三十多年,万兆和始终把不拿药商“回扣”、不收病人“红包”、不损集体“声誉”,作为自己做人行医的准则。他说:“我是一名医生,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这些年来,一些城里的医院请我过去,都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基层行医,这里的乡亲也更需要我。”(张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