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特色
宜兴西渚白塔村,有个新开的婚俗馆很吸引人,大门上挂着对联,“花好月圆情永携,天长地久心相印”,横批为“百年好合”。婚俗馆属于“白塔村生活行旅”展示馆的一部分,名为“生活行旅·婚庆区”。
婚俗馆主人左志告诉我们,这几年致力于民俗文化藏品的收藏与整理,得到了村里的大力支持。而他自己,还在去年带着他的部分藏品在外地展出,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婚俗馆门口挂着一对对大红的灯笼,还挂着一幅幅大红的双喜剪纸,在木质楼房里显得格外古朴。房间两侧依次摆着不同时期的婚俗用品,墙上则挂着婚俗照片、结婚证、介绍信等,时间从清代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婚俗文化展,散发出时光深处的温馨。
旧式婚礼,繁琐、程序复杂,有着祈天地的美好祝愿,充满了仪式感。婚俗的变革,不是婚姻形式的改变,而是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在这个婚俗馆内的“喜铺”,小到一双民国绣花鞋,大到一张清代雕花床。另有民国的脸盆架、马桶、藤提箱、十里红妆脚盆以及喜字搪瓷盆等,还有清代铜字纹帐钩、项圈、粉盒之类。加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结婚证书、介绍信以及花瓶、烟缸等案头小摆设,很多都带喜鹊或牡丹花等吉祥图案。真是品种繁多,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一张张结婚证,是爱情的桥梁,它串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启动两个人的责任,它甚至超过父母的言语和亲朋的祝福。这一件件代表喜庆的物品,从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点滴汇聚,让我们看到婚姻的不同阶段,让我们看见幸福和爱。
和我一起来的几位女士在这些藏品前流连了很久,有人连连称赞:“这里好多东西从外婆外公老家便看到过,好熟悉亲切!”
在这些藏品中,不得不提其中一只千工床。这是一件约造于清末民初的床具。它工艺复杂,文化内涵丰富,有着清末民初至上世纪70年代的印记。细看其中的图案及工艺,可以读出很多意味。如其中的“凤凰牡丹图”,又如其中的“多子多孙图”,应是原来就刻有的。而那副对联“真诚相爱结成亲密伴侣 志同道合克服征途困难”,应是后来的主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上去的。床外面还有对联“鸟飞比翼恩爱长 花开并蒂姻缘美”。
这张千工床,得来可是不易。那是去年7月份时,村里要筹备与左志共同建馆。左志虽说将自己已有的藏品放在了馆里,总还觉得缺点什么。这时,他在浙江一个收藏家那得知有一张千工床。他来回跑了好几趟,终于说服那位藏家将千工床转让给自己。床的运输也很费时费力。路上,还只能先将之拆了运送,到达宜兴后再重新组装。这一路颠簸,左志生怕它有损坏。当看到这床终于完好无损地顺利运送到宜兴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据说,旧时在浙江宁波的婚俗里,有了千工床与万工桥,可算是最体面的婚礼了。“千工床”顾名思义,据说是得要一个能工巧匠用一千个小时才能雕刻出这样一张婚床,或者是从砍伐、选料、描金等要花费三千以上的工时,十分考究。
木雕千工床是以樟木、椴木、银杏木等优质木材做原料,由浮雕、透雕、圆雕等形成。运用了贴金饰彩,结合砂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撒云母、铺绿、铺蓝等多种工艺手段,并涂以中国大漆而成。木雕构图饱满,造型古朴典雅,雕刻精美,内容多是喜庆吉事、民间传说等,具有宁波独特的地方风格。
百年婚俗馆内,我静静地转一圈观赏,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听到旧时婚嫁时的鞭炮声声、吹鼓手吹吹打打声,伴着证婚人庄严的祝词,伴着人们闹婚房的笑声与祝福声。(云夏)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